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什麽是慈善?

什麽是慈善?

慈善作為壹種思想觀念、道德行為和社會事業,體現了人類***同的至善價值取向,是現代人類文明的主要道德成就之壹。從本質上來講,慈善是壹種超越性的大愛。  “至善”壹詞語出《大學》,《大學》開篇即提出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觀點。朱熹認為天命之性,是上天所賦予人的,純粹至善之性,是人之明德,乃萬善之本,故《大學》提出明明德的要求,即彰明人的本體之明德而歸於善。王陽明也認為:“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見,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也。至善之發見,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隨感隨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  但要“達到至善”,僅從明明德的角度去努力還不夠,還需要親民。至善所提倡的正是超越個體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質欲求而追求精神滿足的獨特形式。這種超越並不僅僅停留在思想的層面。中國古代士大夫在春秋時期就確立“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作為仁人誌士孜孜以求的超越世俗的永恒價值。體悟天性與思想言論、事功業績三位壹體。“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立功謂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但要做到“三不朽”以臻於至善甚至做到“三不朽”其中之壹二,絕非易事。  和“三不朽”的觀點類似,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認為,至善包含德性與幸福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德性當然是至上的善,但本身還不是完滿的善即至善,只有配以與德性相當的幸福才可說是完滿的善。而要實現人類的幸福,必然要立言與立功。因此,至善作為壹個道德目標,就是我們心中的道德律,讓我們敬畏不已。康德《實踐理性批判》結論的第壹句後來被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即“有兩樣東西,人們越是經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定律。”  首先,選擇了至善的價值取向,就註定了慈善要追求純粹性。唯有純粹性的不尋求慈善和道德以外其他目的的慈善才體現著這種至善的價值。至善的道德理想,我們可以無限接近,卻永遠不能真正到達。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我們不能因為壹時或短時間內無法實現這壹追求,就在價值取向上放棄對至善的選擇。  越是在社會轉型時期,我們越是要在心中保留壹片道德的凈土,越是要堅持做純粹慈善,越是要守住道德的制高點,越是要追求至善的信仰。人類具有壹般動物所沒有的靈性和悟性。神性、動物性存在於每個人的本性之中,是超越自身動物性的物質欲望,超越任何名目的壹己之私成就神性,還是被自身動物性的物欲所控制自甘與壹般動物為伍,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價值取向。慈善所體現的就是超越動物性成就神性的至善的價值取向,這自然是人類實現“三不朽”的重要途徑,是現代人類文明的主要道德成就之壹。  其次,慈善體現的是壹種超越性的大愛,本質上是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的道德權利和義務。慈善應該有張載“民胞物與”的氣度和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的實踐精神,必須完成對自身的超越。中國特色現代慈善事業的探索之路上,布滿了荊棘與坎坷。不能超越自身,就會為困難所嚇倒,為人言所動搖,就會失去朝至善目標繼續前行的動力和勇氣。“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告訴了我們要做到縱目馳騁,就要首先完成在高度上超越,只有登高才能望遠,只有超越現有的高度,才可能有更廣闊的視閾。慈善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對於人本身所固有的動物本能和個體私欲的超越。  慈善是發自人類生命最本源的東西,彰顯著人性最本質的價值,體現著人類對道德至善性的執著追求。慈善超越個人、超越種族,更超越意識形態;超越財富、超越生命、更超越時空。非功利性是慈善超越性的重要體現,也是實現道德至善性的具體準則。非功利性要求不能把個人利益得失作為慈善價值判斷標準,也要求人們不能僅僅考慮物質追求,還要註重精神層面的升華。  作為壹種超越性的大愛的體現,慈善與兩性之愛、骨肉之親、朋友之情等等那些以自己為核心的“水波紋”式的愛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超越了愛情、親情、友情,是壹種對天下百姓乃至全人類、全宇宙的愛,是壹種非功利性的、純粹的大愛。有了兩性之愛、骨肉之親、朋友之情,我們可以做壹個善良的人,像儒家所說的那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進壹步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善待他人和社會。有了大愛,就能得到壹種超越的自由,會變得包容和大氣,會擁有忍辱負重的胸懷和極強的意誌力,個人的“小我”也會服從“大我”。 有了大愛,就會有深深的百姓情懷和全人類的立場,就會有以天下事為自己家的事的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有了大愛,就能忍得下常人所難以忍受的苦楚,就可以為國家民族復興、人民富強改良“土壤”、培育“良種”摩頂放踵而不以為苦。  作為壹種人人參與、人人享受的道德權利和義務,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正如墨子所說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中國特色現代慈善事業的偉大實踐,僅有富人的參與是遠遠不夠的。慈善不僅需要職業慈善家,還需要慈善職業家。每個有誌於慈善的人都可在慈善的實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參與到慈善中來,享受慈善所帶來的道德權利和義務。  最後,慈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老百姓之間大愛的傳遞。作為壹項道德事業,慈善的原動力來源於我們每個人內心超越自我的沖動,是純粹的、不夾雜任何非道德目的的行為。與社會救助行為有明顯的不同,慈善是基於人性的道德理性的自覺。慈善是壹種主體的自覺,是自發的自覺自願的行為。任何政治上的強制和所謂的被慈善、索捐、攤派都與慈善的本質和慈善的誌願精神相悖。要保持慈善的純潔性和純粹性,就要保持慈善的民間性。  慈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是老百姓自己對自己的服務。壹方面,慈善是老百姓對老百姓自己的善,體現著老百姓之間愛的傳遞,這種傳遞是老百姓之間基於相互信賴的壹種平等合作關系;另壹方面,慈善是老百姓自覺主動地表達善的行為,是老百姓追求道德至善性的實踐過程。非功利性,要求慈善既不歧視別人,也不否定自己,體現了慈善對人格平等的尊重和關懷。也就是說,任何人參與慈善都不能把他人當作實現個人或團體利益的工具。這說明慈善本質上具有平民特質。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為老百姓服務的慈善就是平民慈善。是否有著老百姓的立場十分重要,如果我們是站在救世主的立場上,認為為老百姓做事,是代表上帝去恩賜、施舍他們,這就不叫平民慈善了。無論是出資人、慈善機構還是參與服務的誌願者,和服務對象的關系都是平等的合作關系。慈善項目的運作管理需明確施助者與受助者之間的關系是壹種平等合作關系。是合作,合作的雙方就有權利和義務,也不存在誰高誰低,誰貴誰賤的問題。慈善機構和慈善工作者,只是愛心傳遞的壹個環節而已。  明確慈善是老百姓自己的事的觀念,就能激發社會大眾的***同參與,使社會大眾參與到慈善的過程中,***同享受大愛的滋潤。(任俊華 作者單位:中央黨校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