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蘋果即綿蘋果,古稱柰,從有文字記載起,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歷史;沙果作為果樹栽培大致也有2000年左右的歷史;海棠栽培則較晚。
柰最早見於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公元前125-前118)中:梈柰厚樸。其中柰多數學者認為就是後來的綿蘋果,即中國蘋果的古稱。據《西京雜記》(公元3-4世紀間)記載:當時上林苑中的各種果樹,都是初修上林苑時,群臣遠方各獻(的)名果異樹……其中有柰三:白柰、紫柰、綠柰。柰既然以名果貢獻,則在原產地的栽培就必然更早了。公元3世紀20年代,曹植有《請白柰表》和《謝賜柰表》,《史記·貨殖列傳》中曾記述當時內地已大面積生產的幾種果樹,但並沒有提及柰。總之,根據漢代以來柰的名稱與內涵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綿蘋果也存在壹個發展的過程。 19世紀中葉後,海禁開放,西方文化大量輸入,果樹資源交流更加頻繁。蘋果屬果樹也隨之引入。
1、早期蘋果引進概述 早期引種蘋果的途徑是多方位的。其中以山東最早,據煙臺的地方史誌記載,1861年美國長老會成員約翰·倪維思(John L.Nevius)受長老會派遣,由上海來山東登州(今蓬萊市)。因倪妻患病,1864年返美。1871年倪氏夫婦重返煙臺時,帶來西洋蘋果、洋梨、美洲葡萄、歐洲李及甜櫻桃等果樹品種,在煙臺毓璜頂東南山麓建園栽植,取名廣興果園。
2、20世紀前半期蘋果引種及生產概況 20世紀初,遼寧、山東蘋果發展較快。1909年旅順最大壹處蘋果園(後改為旅順農場)中有國光96株、倭錦550株。日俄戰爭後,旅順、大連的租借權轉歸日本後,1909年在熊嶽建立苗圃(1913年改為農事試驗場),再從日本引進壹些主栽品種,1910年引入紅魁、祝光、旭和國光等;1914-1921年間又引入玉霰等3個品種。
3、蘋果生產恢復時期 從1950-1952年,國家采取了壹系列休養生息政策,扶持農業生產,對果樹生產發放無息貸款,減免果業稅收,同時還在重點果區建立果樹技術指導機構,通過供銷社組織果品運銷,提高果農收入,促進了果樹業的復蘇。在老蘋果產區,殘存的蘋果老樹迅速恢復了樹勢,主要病蟲害得到有效防治,並開始組建第壹批國營園藝場(其中北方以蘋果為主),因此,產量急速回升。
4、50-60年代蘋果業的興起 從l953年起,中國農村互助合作運動興起,大大地鼓舞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l955年農業部提出了以互助合作為中心,大力提高現有果樹的產量和質量,有計劃地積極向山區、荒山擴大墾辟新果園,新建果園壹律免征農業稅,並相應改善購銷工作。
5、商品基地的建立與發展 從1985年起,由於蘋果收回投資快,效益高,除廣東、廣西、湖南、海南及上海等五地不適於商品生產栽培外,其他地區都把發展蘋果生產作為開發山區、脫貧致富或積累資金支持農業生產的重要手段,其中陜西省發展尤為突出,在渭北地區建立25個優質蘋果基地縣,秦冠、富士等品種占了絕對優勢,產量也迅速上升,有後來者居上的趨勢。從1992年達到年產8.429×105t,僅次子山東、遼寧。1993年超過了遼寧,居全國第2位。1995年全國各省的面積與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