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誰知道笛子、古箏的古曲,越多越好

誰知道笛子、古箏的古曲,越多越好

古箏十大名曲

《漁舟唱晚》《出水蓮》《高山流水》《林沖夜奔》《侗族舞曲》《漢宮秋月》《寒鴉戲水》《東海漁歌》《香山射鼓》《戰臺風》

笛子

漁舟唱晚

箏獨奏曲,為婁樹華以古曲《歸去來》為素材發展而成,又壹說系金灼南根據山東傳統箏曲《雙板》等改編而成。現廣為流傳的婁本前半部分與金本同,後半部分為婁本所獨有。樂曲開始,以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描繪出壹幅夕陽映萬頃碧波的畫面。接著,以 66 116 為種子材料逐層遞降,音樂活潑而富有情趣。當它再次變化反復時,采用五聲 音階的回旋,環繞 3561 55 2356 33 層層下落,此旋律不但風格性很強,且十分優美動聽,確有"唱晚"之趣。最後先遞升後遞降的旋律接合成壹個循環圈,並加以多次反復,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現了心情喜悅的漁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隨波逐流,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這首富於詩情畫意的箏曲曾被改編為高胡、古箏二重奏及小提琴獨奏曲。在多數音樂課本中可見得此曲。

古箏獨奏曲《漁舟唱晚》是壹首著名的北派箏曲。《漁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詩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閣序》裏:“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中的“漁舟唱晚”四個字,詩句形象地表現了古代的江南水鄉在夕陽西下的晚景中,漁舟紛紛歸航,江面歌聲四起的動人畫面。?

關於這首樂曲的來歷,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古琴演奏家婁樹華於20世紀30年代中期,根據山東古曲《歸去來》的素材改編而成。另壹種說法,是山東古琴家金灼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地區的民間傳統箏曲《雙板》及其演變的兩首樂曲《三環套日》和《流水激石》改編而成,20世紀30年代,金灼南將此曲傳給婁樹華,婁樹華在進壹步改編時,在樂曲的後半部分充分運用了箏的“花指”技巧,使音樂意境更為鮮明、生動,從而使這首箏曲得以廣泛流傳。?

現用曲譜選自曹正編、1958年音樂出版社出版的《古箏彈奏法》。

這首樂曲曾被改編多種演奏形式,黎國荃根據同名箏曲曾改編為小提琴曲。

2.作者簡介

婁樹華(1907—1952) 箏演奏家。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師從河南魏子猷學箏。1935、1936年隨中國音樂旅行團赴歐洲各國介紹中國箏藝術。同年錄制《天下大同》、《關雎》等箏獨奏樂曲唱片。婁樹華多年從事箏的教學工作,曾改變箏曲的傳統工尺譜記譜方法,以便於按譜演奏。編有箏練習曲21首及《箏曲選集》。

曹 正(1920— ) 箏演奏家。生於遼寧新民縣。幼時被婁樹華收為學生,授以《漁舟唱晚》等古曲。1947年在徐州“熏風箏社”教箏,並舉行箏獨奏音樂會。所錄唱片《漁舟唱晚》、《高山流水》等流傳海外。早年設計箏演奏指法符號,並將工尺譜譯成簡譜和五線譜。

?

3.音樂分析

《漁舟唱晚》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河山的贊美和熱愛。樂曲的前半部分(第壹段),樂句與樂句基本上是上下對答的“對仗式”結構,給人結構規整之感;樂曲的後半部分(第二、三段),則運用遞升、遞降的旋律和漸次發展的速度、力度變化,表現了百舟競歸的熱烈情景。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

第壹段,慢板。這是壹段悠揚如歌、平穩流暢的抒情性樂段。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演奏技巧,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光山色——漸漸西沈的夕陽,緩緩移動的帆影,輕輕歌唱的漁民……給人以“唱晚”之意,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贊賞。  

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這段旋律從前壹段音樂發展而來,從全曲來看,“徵”音是旋律的中心音,進入第二段出現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暫離調,轉入下屬調,造成對比和變化。這段音樂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槳歸舟、乘風波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壹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漸次加快,力度不斷增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疊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景象。

在高潮突然切住後,尾聲緩緩流出,其音調是第二段壹個樂句的緊縮,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尋味。

出水蓮

《出水蓮》:傳統的廣東客家箏曲,中州古調,采用傳統的十六弦鋼絲箏演奏,音調古樸,風格淡雅,表現了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全曲旋律清麗、典雅;速度中庸、悠閑;演奏者右手以連托演奏的前倚音潤飾曲調,富有動力,同時還以不同的觸弦點彈奏造成豐富音色的對比:靠近嶽山處,音色則高雅明亮;中段常在嶽山和雁足的中間彈奏,音色則柔美動聽。左手則發揮按弦的多種功能,重按3和6音時則升高為4和(b7)音。構成壹種特殊的“軟套”(重三六);以上滑音產生後倚音,韻味悠長,又以重顫音偶爾點綴壹下,色彩清淡。

全曲不長,但卻以各種豐富的表現手法將出水蓮的神態、氣質刻畫得栩栩如生。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曾將此曲改編成吉它獨奏曲。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壹曲。初誌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誌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壹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彜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註”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

古箏獨奏曲,林沖雪夜奔梁山是《水滸傳》的精彩篇章,多次搬上舞臺。陸修棠、王巽之於1962年根據昆曲《寶劍記·夜奔》壹折為題材,采用《新水令》曲牌的旋律加以改編發展,表現林沖雪夜奔梁山的情景。

箏曲《林沖夜奔》雖然是以《寶劍記.夜奔》為題材而創編,但在音樂當中,其實是基礎地反映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從壹開始的低迷,隨著昆曲旋律與古箏特有技法的帶動之下,在樂曲的末了呈現出「博得個鬥轉天回」的積極向上,這也是本樂曲深感人心之處。

全曲分四段。第壹段是慢板,節奏自由,低音區的切分節奏音型和中、高音區的搖指旋律交替進行,表達了林沖內心的嘆息和悲憤之情。

第二段轉入小快板,前半段節奏及技法多變,模仿戲曲中的鑼鼓場面,表達了壹種恐惶不安的情緒;後半段在左手固定低音的伴和下,右手在高音區奏出急促的旋律,具有壹種緊迫感。

第三段以連續的滾拂掃弦、重吟和搖雙弦技法模擬風雪交加。

第四段旋律緊湊而堅定,表現林沖最終下定決心,奔向梁山。

漢宮秋月

此曲為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壹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壹為箏曲;另壹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樸古雅,是壹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及演奏形式,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壹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壹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壹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寒鴉戲水》是潮洲弦詩《軟套》十大曲之壹,樂曲通過描寫寒鴨在水中悠閑自得,互相追逐嬉戲的情景表達了壹種自在悠然的生活情趣。

寒鴉戲水:寒鴉又名鷗鳥,這是壹首頂頂有名的潮洲箏曲,是潮洲弦詩《軟套》十大曲中最富詩意的壹首。全曲以別致幽雅的旋律、清新的格調,獨特的韻味,明快跌宕,演繹了寒鴨在水中悠閑自得,互相追逐嬉戲的情景。

全曲***三段,各段音樂個性鮮明,段落界限清楚,是壹首典型的板式變奏體。第壹段,頭板(又稱慢板)為4/4拍;第二段,拷拍(又稱拷打),為1/4拍;第三段,三板(又稱中板),也是1/4拍,速度較快。這首樂曲的板式鋪排是潮州弦詩套曲的典型結構樣式。

通過欣賞《寒鴉戲水》,可領略潮洲音樂的旋律色彩和調性色彩變化的壹些特

東海漁歌》是馬聖龍、顧冠仁在1959年所作的壹首民樂合奏曲。

結構

曲子以浙江民間音樂為素材,著重使用了鑼鼓等打擊樂器。

曲子分為四部分,演奏時間約11分鐘:

①“黎明時的海洋”

②“漁民出海捕魚”

③“戰勝驚濤駭浪”

④“豐收歡樂而歸”

影響

這首曲子的主旋律非常動聽上口,經常被各地的民樂團所演奏。

周星馳在他2004年的電影《功夫》中,兩次采用了《東海漁歌》作為主要配樂。

這首樂曲是曲作者於1975年以東海之濱的漁民勞動生活為題材而編創的。

樂曲開始,以連續左手上、下行刮奏襯托右手搖指奏出的號召性音調,展現了壹幅大海洶湧澎湃的畫面。在引子之後,***分三個部分。第壹部分,右手運用長搖技法奏出多以四度進行構成的開闊優美、富於歌唱性的主題旋律,左手則先用琶音與按滑來潤飾歌唱性的主題,使之更具有韻味;再以琶音和刮奏的交替出現烘托音樂,將漁歌伴著海浪傳向遠方的場面真切地展現在聽眾面前。此後由主題派生出歡快跳躍的對比性曲調,經多次反復演奏後,主題旋律用左手移低八度再現,右手用歷音技法奏出顛簸激蕩的音型作陪襯,表現了漁民愉快出海的情景。第二部分采用號子的音調,以鮮明的節奏,壹領眾和的對答式樂句,表現漁民的勞作場面。演奏時要準確把握好譜中的節奏重音,穩定節奏的律動。這裏多次出現的漸強、漸弱力度變化,是漁民們在勞作時協調壹致、齊心協力的體現,彈奏時應明確地表達出來。第三部分是主題再現,音樂寬廣而富於激情。隨著主題旋律在反復中力度層次逐漸減弱,我們仿佛看到船隊在夕陽映照下,伴著歌聲滿載而歸,漸漸遠去的優美歌聲表達了漁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這首樂曲是壹首陜西秦箏音樂風格的創作曲,作者是西安師範大學的曲雲教授。樂曲由西安古樂傳統曲牌《月兒高》、《柳青娘》、《香山射鼓》等曲牌聯綴而成,描繪了陜西關中壹年壹度的“香會”活動。並以深沈、內在、具有濃郁陜西地方風格的旋律,表現了香客們的虔誠和高遠空曠虛無飄渺的意境,以及鼓樂陣陣,詠唱轟鳴,進山朝拜的人群熙來攘往的活動盛況。是陜西箏派的代表曲目之壹。

在這首樂曲的慢板中,最要重點講解的是“劈”這個指法。在譜面上所要用“劈”來演奏的音都標得很清楚,壹定要按指法的標註來演奏。基本上都用於句尾。在慢板中,總有壹些後綴句,要劃分好樂句,分清樂句的輕重處理。另外,慢板中左手的顫音幅度要大些,下滑音是表現語氣的重點音。再有,慢板中搖指壹段的速度和節奏千萬不要太拖,很多學生由於搖指掌握的不好,就容易拖。慢起漸快壹段,不要演奏的太快,只要演奏的清楚就可以了。這樣後面的快板的速度才可表現出來。自由地這段散板要掌握好速度的伸縮運用和強弱的處理。這首樂曲的快板不是很難,但速度壹定要上去。雙撮那段要註意不要兩遍的力度壹樣,第壹遍稍輕,第二遍強,最後強收結束。

在音樂處理方面,演奏時的狀態很重要。無論是演奏什麽樂曲都要全身心地去投入。心裏只有旋律,沒有任何雜念,哪怕是在演奏過程

中還在想剛才什麽地方彈錯了,都會很影響演奏的發揮。另外就是對作品的理解很重要,分析樂句,把握強弱。都要經過反復的推敲和精心的磨練。爭取在認真分析樂曲的基礎上做到每個音符都有自己的演奏位置和力度,都有自己的表情和態度,在演奏是才能將理性的分析與感性的激情容為壹體,將樂曲完美地表現

編輯詞條戰臺風

樂曲介紹

戰臺風:王昌元作於1965年,當時她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於工人與臺風搏鬥而作的壹首箏獨奏曲。全曲氣勢磅礴、形象鮮明,由5個段落組成。

第壹段(1——33小節)):樂曲壹開始就表現出繁忙的碼頭景象。

第二段,臺風襲擊(散板部分):臺風陣陣襲來,威脅著碼頭上貨物的安全。

第三段(34——156)。這是全曲的中心段落,篇幅最長。前4節是引子,38——44小節是主題。主題不斷地出現,每次都有變化,表現了碼頭工人頑強不屈的精神。第二次主題的出現(從第44小節開始),與第壹次主題的結尾疊置在壹起,同時節奏比主題的第壹次出現密集了壹些,表現了工人於臺風搏鬥的緊張氣氛。從51小節的第二拍開始,是壹個過渡段。66小節,主題再壹次出現,節奏更加密集,氣氛更加緊張。第二個過渡段後,主題在93小節又開始出現。到109小節,音區轉高,工人在勇猛地與臺風奮戰。從93小節開始,主題的反復中沒有再出現過渡段。直到154小節,壹氣呵成,碼頭工人在與臺風的搏鬥中,愈戰愈猛。

第四段,雨過天晴(157——179) 臺風過去了,碼頭工人為自己戰勝了這場自然災害,保護了國家財產而感到欣慰和自豪。第四段的結尾又於第五段的開頭疊置。

第五段(179小節——全曲完),歡騰的碼頭。樂曲在現了第壹段的旋律,但氣氛比第壹段更加熱烈、緊張,工人們又投入到繁忙的勞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