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農,遠古稱帝社、王社,至漢時始稱先農。春時東耕於藉田,引詩 先農壇 先農,則神農也”引;“壇於田,以祀先農”引。魏時,先農為國六神之壹(“風伯、雨師、靈星、先農、社、稷為國六神”引)。藉天祭先農,唐前為帝社,祭壇曰藉田壇,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後改為先農壇。至此祭祀先農正式定為封建社會的壹種禮制,每年開春,皇帝親領文武百官行藉田禮於先農壇。
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 :先農壇 地理位置 :北京市宣武區東經路21號 占地面積 :2000畝 開放時間 :9:00——16:00 景點級別 :國家二級博物館,隸屬北京市文物局 門票價格 :15元 著名景點 :先農神壇,慶成宮、太歲殿、神廚、神倉、俱服殿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北京市西城區 建造年代 :1406年至1420年 歷史價值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用途 :皇帝祭祀先農神 別名 :山川壇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基本資料,相關數據,建築組成,慶成宮,太歲殿組群建築,俱服殿,觀耕臺,神倉,神廚,宰牲亭,妃宮殿,神祇壇,價值,歷史沿革,主要用途,宰牲亭,神廚神庫院,俱服殿,觀耕臺,壹畝三分地,神倉院,慶成宮,祭祀親耕, 基本資料 地理位置:北京市西城區東經路21號。建於正陽門西南,與其東面的天壇建築群相對應。 修繕前的先農壇宰牲亭 文物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造年代: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年至1420年)。 主要用途:明清兩代皇家祭祀先農諸神的場所。 舊時名稱:山川壇 相關數據 占地面積:2000畝 外壇南北長度:約1424米外壇東西寬度:約700米 內壇南北長度:約446米 內壇東西寬度:約306米 交通線路:乘17、20、36、54路站先農壇下車。 建築組成 先農壇***有建築群五組:1、慶成宮;2、太歲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爐);3、神廚(包括宰牲亭);4、神倉;5、俱服殿。 修繕後的先農壇宰牲亭 另有壇臺四座:觀耕臺、先農壇、天神壇、地祇壇。這些組群建築與壇臺基本都坐落於內壇墻裏,僅慶成宮、天神壇、地祇壇位於內壇墻之外,外壇墻之內。另外,內壇觀耕臺前有壹畝三分耕地,為皇帝行藉田禮時親耕之地。 先農壇的建築群,包括現存的內壇墻在內,從明代始建到清乾隆期大修,迄今歷經400余年,整體布局基本完整,建築的構築特色及藝術風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這些祭祀建築,根據祭祀活動中的不同要求分為宮殿建築(皇帝祭祀前後的更衣場所、文武百官祭祀後的慶功之地、祭祀太歲的殿宇等)及象征生產等項功能性建築(神倉、神廚、神庫等)。由於使用的不同要求,建築的結構及技藝又有所差別:宮殿建築雄偉壯觀,廡殿或歇山屋面,外表輝煌,采用黑色或綠色琉璃瓦,內部雕造精細,用鎏金鬥碩裝飾,格扇門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築內外用金龍和璽彩繪等。其余建築雖然也為廳堂結構,但灰瓦硬山及簡練的裝飾,與前者形成明顯的等級對比。另外,現保留完整的內壇墻,外皮用城磚淌白糙砌,基本為乾隆期原制,內層有明代夯土墻體。墻寬2.2米,高4.1米,墻頂置木椽望板,上蓋筒板瓦。內壇墻四面各設三間拱券門壹座,南門與太歲殿建築群置於同壹軸線,北門在神倉院與俱服殿之間,東西門基本相對應於觀耕臺及先農壇之南。四座門均為磚石結構,歇山頂,黑琉璃瓦綠剪邊,磚柱間額枋上置三踩單翹磨磚鬥碩,四座門均具典型的明代特征,南北二門留有清晰的早期龍錦枋心旋子彩畫。 觀耕臺 慶成宮 慶成宮位於先農壇內壇東北部,與內壇的幾組建築基本處於東西同壹方位上,慶成宮明時為山川壇齋宮,清乾隆年大修後更名為慶成宮,作為皇帝行耕*禮後休息和犒勞百官隨從之地。 慶成宮坐北朝南,東西長122.84米,南北寬110.14米,占地面積13529.6平方米。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宮門、內宮門、大殿、妃宮殿(此名系2001年修繕中在四角套獸及某飛椽身上發現的題跡,因該殿名稱無記載,故暫用此名),大殿、妃宮殿間東西兩側有東西配殿,內宮門與大殿間院墻東西各有拱券掖門壹間。慶成宮整體布局為院中院,內外宮門形成兩個大的院落;建築集中在軸線北部的同壹高臺上,周有圍墻相連,形成壹座封閉的院落;妃宮殿左右與配殿用圍墻相連形成壹小院;建築高臺兩側又各為壹個院落,其後墻為慶成宮院墻,並在院墻上設墻體門,而院南墻與其相對應處開隨墻門壹座。院內所有建築及圍墻全部為綠琉璃瓦。 內外宮門結構造形基本壹致,為磚仿木拱券無梁形制,每座建築面積120.7平方米,面闊五間16.54米,進深壹間7.3米,屋面為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剪邊,三踩單昂磨磚鬥碩,明間6攢,次間4攢,稍間1攢,山面六攢,連同角科、柱頭科***有鬥碩56攢。建築明次間開三間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建築前後臺明置漢白玉石欄桿,並於每座門前後中部鋪設雕龍石板。 大殿建築面積約414.53平方米。前置246.93平方米的月臺,周圈安裝有漢白玉石欄板,正面置九階臺階壹個,臺階兩邊有日晷、時辰碑,臺階中部有雕龍石板,兩側七階臺階各壹個。大殿通面闊五間27.2米,進深三間(9椽7檁)15.24米。殿內明間南部減去金柱兩根,屋面單檐廡殿式,有推山,綠琉璃瓦。檐柱頭有砍殺。鬥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鬥碩。明間補間鬥碩六攢,次間稍間為四攢,四周***用柱頭鬥碩16攢(包括4攢轉角鬥碩),補間鬥碩64攢。補間鬥碩為真下昂,挑金做法。昂後尾挑於正心檁與下金檁之間的枋下,枋上挑檐椽,枋兩端通過駝峰,擱置於抱頭梁或六架梁上。內檐下金墊板與下金枋之間,置壹鬥三升隔架科鬥碩。殿內有天花。殿宇前檐五間通開格扇門,後檐明間設門,通往妃宮殿。 太歲殿組群建築 太歲殿建築群位於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為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其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農壇內壇建築的中心地帶,建築體量為先農壇之最。 太歲殿拜殿 太歲殿組群建築占地約9076平方米,內有四座單體建築,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拜殿、太歲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11間,建築間用圍墻相連,拜殿兩側墻及東西墻北側***設隨墻門4個。 太歲殿 拜殿建築面積約860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0.96米,進深三間(8椽9檁)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臺,正面置六階臺階三個。後檐分別在明間、稍間置六階臺階。殿內北部減去金柱四根,其木構架結構與宋《營造法式》的“八架椽屋乳*%對六椽*%用三柱”類同。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檐柱頭有砍殺。鬥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鬥碩,明間及次間補間鬥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用柱頭鬥碩22攢(包括4攢轉角鬥碩),補間鬥碩84攢。殿宇前檐中三間用四扇格扇門,稍間下砌檻墻,上置四扇格扇窗,盡間砌墻,後檐七間全開四扇格扇門,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 太歲殿建築雄偉高大,建築面積1118.2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1.35米,明間、稍間前置六階臺階,進深三間(12椽13檁)25.7米。其木構架結構形式基本與故宮太和殿上層類似。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柱礎石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頭有砍殺。金柱高10.35米,建築室內總高15.97米。鬥碩為七踩單翹雙昂鎏金鬥碩,明間及次間補間鬥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用柱頭鬥碩22攢(包括4攢轉角鬥碩),補間鬥碩96攢。殿宇前檐七間各開四扇格扇門,其余三面砌墻,格扇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殿內明間北部有神龕,無神像。拜殿及太歲殿均用金龍和璽彩繪。 東西配殿建築面積各為755.3平方米。其面闊各11間55.56米,進深三間(6椽7檁)13.58米,前出廊,僅明間置五階臺階,南北兩側於廊步盡頭置如意踏跺三級。懸山黑琉璃瓦屋面。東西配殿大木構架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壹結點的柱頭直接承載大鬥,鬥正面出梁頭,側面出檁枋,柱間用額枋相連線,柱頭有卷殺,柱有側角。殿宇通面闊11間,各開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門。彩畫為龍錦枋心。 先農壇 壇臺 太歲殿院外東南側有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築焚帛爐壹座,為焚燒紙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4米,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屋面,須彌底座,正面設三個大小不同的拱券門(中門稍大),四角有圓形磨磚圓柱,柱上磚制額枋處雕刻明代旋子彩畫,上置磚仿木五踩單翹單昂鬥碩,周圈有轉角鬥碩4攢,補間鬥碩27攢。 太歲殿組群建築,於1987年收歸文物部門管理,同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修繕,並根據《順天府誌》記載“垣內南北東西各三間”,復建四角值房。現由古建博物館使用,殿內陳列《中國古代建築展》。 俱服殿 俱服殿和觀耕臺為同壹軸線上的建築,位於太歲殿東南,俱服殿在觀耕臺之北,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先農時更衣並行藉耕之典的場所。 俱服殿建於1.65米的高臺上,建築面積392.5平方米,面闊五間27.22米,進深三間(六椽七檁)14.24米,前置254.5平方米的月臺,月臺與建築臺明等寬,南面設十級臺階,東西面設八級臺階。歇山綠琉璃瓦屋面。檐柱頭有砍殺。殿內明間減去金柱四根,前後檐柱承載長10.48米的七架梁。徹上明造,梁頭及檁枋下均設壹鬥三升隔架科鬥碩。檐頭鬥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鬥碩,明間補間鬥碩六攢,次間四攢,盡間為三攢,四周***用柱頭鬥碩16攢(包括4攢轉角鬥碩),補間鬥碩56攢。金龍和璽彩畫。 觀耕臺 觀耕臺,現存為清乾隆年間建造(明代為木制高臺)。觀耕臺占地面積約508平方米。臺高1.9米,平面方16米,東、西、南三面設九級臺階,臺階踏步漢白玉條石邊沿雕刻蓮花圖案。臺上四周有漢白玉石欄板,望柱頭為龍雲雕刻,地面方磚細墁。臺底須彌座由黃綠琉璃磚砌築,琉璃磚上雕刻花草圖案。臺須彌座結構層次完全依《清式營造則例》規制,為典型的宮殿壇基建築。 觀耕臺 1997年,育才學校圖書館從俱服殿搬出,同期,市文物局撥款將俱服殿及觀耕臺做了全面修繕。修繕中根據早期照片恢復裝修原貌,即前檐五間通開四扇格扇門,後檐砌墻。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並依室內彩畫規格對外檐大木做了彩繪。 神倉 神倉位於太歲殿東部,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的建築。神倉有“天下第壹倉”之譽。據《唐土名勝圖會》卷四載:“仲春吉亥日,皇帝親到*耕地”,“至秋夏,奏聞結實,就擇吉日,貯之神倉。祭祀天地啐宗廟社稷時使次粢盛。”神倉院占地面積約3435.9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軸線從南向北為山門、收谷亭、圓檁神倉、祭器庫,左右分列倉房、神倉、值房各三座。另全院從圓檁神倉後設墻分成前後兩院,中設圓門。 山門為磚拱券無梁形制,建築面積72平方米,面闊三間13.48米,進深5.34米,屋面為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磚疊澀挑檐,無鬥碩,瓦面為黑琉璃瓦綠剪邊。建築開三間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收谷亭平面為方形,建築面積49.9平方米。每邊長寬為6.85米,南北各設三級臺階,無鬥碩,四角攢尖頂,瓦面為黑琉璃瓦綠剪邊。 神倉為圓形形制,建築面積58平方米。直徑8.6米,正南設五級臺階,無鬥碩,屋面為圓攢尖頂,黑琉璃瓦綠剪邊。圓形平面上制檐柱8根,柱間用木板遮擋,南設四扇格扇門。室內除在原地平鋪方磚外,又在其上置厚高16厘米、寬13厘米的木地梁,上鋪木地板,此為貯糧防潮。 祭器庫建築面積245平方米。面闊五間26.17米,進深兩間9.36米(4椽5檁),明間有礓差踏步,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此座建築造型開闊而矮小,檐柱高3.16米,而間闊為4.8米左右,建築僅明間開四扇格扇門,四抹頭,其余各間為格扇窗。 兩側南部倉房建築面積各為76.9平方米。面闊三間10.48米,進深壹間7.34米(4椽5檁),前檐明間置三級臺階,硬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築僅明間開格扇門,其余各間為格扇窗。 北部倉房建築面積各為96.5平方米。面闊三間12.44米,進深壹間7.76米(4椽5檁),前檐明間置三級臺階,懸山頂屋面,上鋪黑琉璃瓦綠剪邊。明間瓦頂正中設懸山頂天窗,天窗高約2.6米,長1.76米,寬0.78米。建築僅明間開格扇門,其余各間為格扇窗。 兩側最北端值房建築面積各為119.8平方米。面闊三間14.36米,進深兩間8.34米(4椽5檁),前檐明間設壹級如意踏步,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築僅明間開門,其余各間為窗。 神倉院建築彩畫,除收谷亭為雅伍墨旋子彩畫外,其余均為皇家祭祀建築特用的雄黃玉旋子彩畫。 1994年,占用神倉院的單位全部遷出,同期,市文物局撥款做了全面修繕。修繕時,根據現存窗框及早期照片,全院恢復原四抹頭方格菱花格扇門窗,並於院四角增建格調壹致的辦公配套設施。 神廚 位於太歲殿之西,院落軸線外南部為先農神壇,西北圍墻外有宰牲亭。 神廚院占地面積約3790平方米(不包括宰牲亭),坐北向南,“北正殿五間,以藏神牌,東為神庫,西神廚,各五間,左右井亭各壹”(《日下舊聞考》卷五十五)。 大門現僅存立柱及鬥碩等木構架,建築面積17.9平方米,面闊6.88米,進深2.6米(3檁2椽),鬥碩為五翹單昂明制鬥碩,大鬥有鬥幽頁,補間鬥碩六攢,柱頭鬥碩無大鬥,碩從立柱卯口跳出,脊檁直接置於柱頭之上。以上現狀分析,屋面為單檐懸山式。正殿建築面積342.4平方米。面闊五間26米,進深四間13.17米(8椽9檁),前檐明間置五級臺階,屋內明間減去中心柱兩根,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築僅明間開四扇格扇門,四抹頭,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 神廚庫院內的東邊的六角的井亭 井亭建築面積為48.9平方米。六角形,每邊長4.34米,三踩單昂鎏金鬥碩,有鬥幽頁,每邊平身科鬥碩2攢,周圈***有12攢,角科鬥碩六攢,室內無梁枋,由角科及其兩側平身科鎏金鬥碩後尾懸挑六角形脊枋,室內中心有井口,上置高近80厘米的六角形石井臺,屋面為*1頂,中心空置,與室內井口相對,以為天地壹氣之意。井亭正北有礓差臺階。 東神庫建築面積270.92平方米。面闊五間26米,進深壹間10.42米(4椽5檁),前檐明間置礓差臺階,懸山頂屋面,室內椽飛上為石望板,上鋪削割瓦。建築僅明間開門,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 西神廚建築面積271.6平方米。面闊五間26.4米,進深兩間10.4米(4椽5檁),前檐明間置礓差臺階,懸山頂屋面,上鋪削割瓦。建築前檐僅明間設門,其余各間為檻墻上開窗。後檐明間設檻墻並開窗,窗外於臺明上置石水槽。 宰牲亭 位於神廚院西北部,其西邊兩米為先農壇西側內壇墻。建築面積261.3平方米。面闊五間20.13米,進深三間12.98米(6椽7檁),兩層檐,室內為單層。上層檐為懸山頂,下層為四坡水。上層梁架形成面闊三間進深壹間布局,金柱用通柱,並於柱身上的不同位置開卯口穿插承椽枋、角梁及抱頭梁等,與周圈檐柱結構形成四坡水屋面。上下層均為削割瓦。室內明間正中心有長2.4米、寬1.16米、深1.3米的毛血池,為宰殺牲畜所需,池上下均有排水口,建築明間及次間設門,稍間為窗。 神廚院建築彩畫,均為墨線大點金龍錦枋心旋子彩畫。宰牲亭外檐彩畫,無地杖,直接繪於大木上,內檐彩畫為旋子彩畫,枋心圖案不清。 1998年,育才學校校辦工廠遷出,同期,市文物局撥款做了全面修繕。修繕時在拆除瓦面後發現所有建築屋面灰背均用白灰鋪設,根據文物修繕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修復後的屋面仍用白灰鋪設。修繕中雖然各殿留有板門直欞窗的卯口遺跡,但由於使用功能所需,也為全院的統壹,最終采用了正殿現有窗框的形式,將院內門窗統壹為四抹方格菱花形制。同時,對院門平面條石及木架尺度勘察後,根據清營造則例規制對大門做了復原。 妃宮殿 建築面積約288.6平方米。通面闊五間26.14米,進深三間(六椽七檁)11.04米。殿內明間南部減去金柱兩根,屋面單檐廡殿式,鋪綠琉璃瓦。柱礎石為素面覆盆式,柱頭有砍殺,五踩單昂鬥碩,明間補間鬥碩六攢,次間及稍間為四攢,四周***用柱頭鬥碩16攢,(包括4攢轉角鬥碩),補間鬥碩56攢。殿內山面桃尖梁上立瓜柱,瓜柱上交接前後金檁及山面下金檁,山面金檁上置扒梁,其上再交接前後金檁及山面下金檁,推山做法。殿內置天花。殿宇前檐明間開門,其余檻墻上開窗。後檐及山面砌墻。 大殿及妃宮殿均用金龍和璽彩繪。 東西配殿建築面積各為84.12平方米。其面闊各三間12.48米,進深壹間(3椽4檁)6.74米,懸山卷棚頂,綠琉璃瓦屋面。殿前後檐柱額枋上有壹鬥三升鬥碩,每間補間鬥碩四攢,柱頭有卷殺,柱有側角。殿宇開門。彩畫為龍錦枋心。 東西掖門額枋以下為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築,檐頭從平板枋以上為木結構。建築面積為64.7平方米。面闊8.9米,進深7.27米,綠琉璃歇山屋面,中部設拱券門,板門裝九路門釘。平板枋上周圈置三踩單昂平身科鬥碩28攢,轉角4攢。 神祇壇 順治初年建,亦曰天祇壇,在先農壇內垣外之東南。正南三門,繚以重垣。 東為天神壇,制方,南向。壹層,方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出陛,上九級。 壇北設青石龕四,鏤以雲龍,各高九尺二寸五分,祭祀雲.雨.風.雷之神。 壝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 壝正南三門六柱,東西北各壹門二柱,柱及楣閾皆白石,扉皆朱欞。 西為地祇壇,制方,北向。壹層,廣十丈,縱六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六級。 壇南設青白石龕五: 內鏤山形者三,祭五嶽五鎮五山(啟運山、天柱山、隆業山、昌瑞山、永寧山)之祇, 鏤水形者二。龕下四圍鑿池,祭則貯水,祭祀四海、四瀆之祇。各高八尺二寸。 壇東從位石龕山水形各壹,祭祀京畿名山大川之祇,高七尺六寸。 壇西從位石龕山水形各壹,祭祀天下名山大川之祇,高七尺六寸。 壝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 壝正北三門六柱,東西南各壹門二柱,柱及楣閾皆白石,扉皆朱欞。 價值 北京的先農壇創建已有600余年的歷史,500多年的風雨滄桑,從本源文化的創意到為帝王服務的建築而今成為文物聖跡,它無處不體現著歷史、文化、藝術的價值。如今雖然外壇已成體育運動場所,但內壇在歷史的洗禮中古柏成蔭,修葺後的建築群屹立其中老當益壯更顯輝煌。在先農壇古建博物館內陳列著的世界建築史上自成體系的《中國古代建築展》,使先農壇的全部建築也成為其展覽的組成部分,身臨其境更能體會到民族文化與藝術的韻味。 歷史沿革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先農壇建於北京南郊,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為天神、地抵二壇。後來明,天順二年(1458年)等不斷有修繕和新增建築。 民國以後先農壇逐漸衰敗,後很多建築被拆除。1916年,先農壇被辟為城南公園。1936年,在原址東南角蓋起北平公***體育場,後更名先農壇體育場。 現先農壇建築群設有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1949年7月華北育才國小(後稱北京市育才學校)遷入北京,進駐先農壇。先農壇太歲殿被育才學校占用,具服殿被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占用。 1979年被列為北京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育才學校圖書館從俱服殿搬出。 1998年和2000年,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為先農壇的修繕提供了資金。 1998年和1999年美國運通基金會為北京先農壇的俱服殿和神廚的修繕提供了資金。 2000年收歸文物部門管理,現正在進行大規模的搶救性修繕。 主要用途 宰牲亭 先農神壇是皇帝祭祀先農神的祭壇,按照傳統祭祀需要宰殺犧牲,而宰牲亭是皇帝祭祀先農神時祭祀宰殺犧牲的亭子。 神廚神庫院 神廚庫院是存放先農諸神神位和準備犧牲祭品的院落,位於先農神壇的正北。 由正殿,東、西配殿和兩座六角井亭組成,正殿稱為神版庫用供奉先農神的牌位,東配殿為神庫,存放祭祀和親耕用品的地方,西配殿為神廚。 俱服殿 和觀耕臺為同壹軸線上的建築,位於太歲殿東南,俱服殿在觀耕臺之北,是明清兩代帝王祭先農時更衣並行藉耕之典的場所。 觀耕臺 觀耕臺為皇帝親耕完畢, 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的高臺。 觀耕臺呈方形見方18米,高壹層1.9米,四面各有臺階9級,臺階踏步由漢白玉條石砌成,側面雕有蓮花圖案。 壹畝三分地 壹畝三分地是皇帝祭祀先農神後親耕的田地,位於觀禮臺的南方。我們平常所說的壹畝三分地就是由此而來。 神倉院 神倉院是存放耕田收獲的谷物的地方,親耕收獲的谷物供北京各壇、寺廟祭祀使用。院子分為前後兩個院,前院有收谷亭、圓廩神倉和庫房,後院是祭器的庫房。神倉院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慶成宮 慶成宮是皇帝祭祀和親耕後犒勞百官的地方。慶成宮始建於明,天順二年(1458年),原稱齋宮,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今名。慶成宮設宮門兩座,院內東側原有壹座鐘樓。主要建築是前殿、後殿及東西配殿,前殿設有月臺。 祭祀親耕 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舉行。明清兩代,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並親耕(稱為藉田禮)。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後,在俱服殿更換親耕禮服,隨後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後,在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秋天,親耕田收獲後,將谷物存放在神倉院,供北京九壇八廟祭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