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寧自動步槍
第壹次世界大戰,法國和比利時前線儼然成為巨大的“血肉磨坊”,吞沒了整整壹代人。
工業時代的戰爭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奪走寶貴的生命,漫長而艱苦的塹壕戰讓全世界的武器設計師都絞盡腦汁,研發新式武器彈藥,幫助所在國家的士兵能夠在戰場上獲得優勢。
約翰·摩西·勃朗寧(John Moses Browning)是這個星球最有才華的槍械設計師。這位大師出生於1855年1月21日,1926年11月26日在比利時列日去世,享年71歲,***擁有128項槍械發明專利。在20世紀初期,他的作品特別多,以M1911手槍和M1917水冷機槍最為著名。並根據“黑傑克”潘興的要求,研制成功12.7×99mm彈藥(.50BMG,BMG即為“勃朗寧機槍”的首字母縮寫),以及配套的M2重機槍。
盡管這種大口徑機槍最初是以壹戰時出現的氣球為目標,但是勃朗寧設計的這款機槍的性能如此出眾,其改進型甚至裝備了每壹架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國戰鬥機。他還草擬了壹些全新的武器裝備計劃,並據此發明了“勃朗寧自動步槍”,簡稱“BAR”。
如果我們(美國)有壹個國家的覺悟(顯然並沒有),應當將他的頭像鐫刻在某個地方的山上。以此紀念他對美國槍械所做出的巨大貢獻,要知道無數士兵使用他研制的武器消滅了無數殘暴的敵人,拯救了無數無辜的民眾,讓無數官兵平安回家。
美軍裝備的M1918主要有三種型號,以M1918A2最多,空槍重8.8千克,采用20發彈匣供彈,20發實彈匣重0.7千克。活塞長行程自動方式,開膛待擊,口徑7.62×63mm(.30-06)。使用BAR的通常都是力氣非常大的士兵,才能夠在戰鬥中攜帶並使用這支沈重的武器,並能夠控制它強烈的後坐和上跳。
勃朗寧自動步槍是基於壹個不靠譜的概念,當時軍事專家認為,“行進間射擊(Walking Fire)”在現代戰場可能會很有用處。因此在這個假設的世界中,士兵會端著自動裝填槍械站著筆直地向敵方前進,邊走邊用放在腰際的槍械進行射擊。當然,這個概念是法國人想出來的。事實證明,在現實世界中,士兵並不會在真正的戰鬥中使用這種不靠譜的作戰方式。盡管如此,這個概念催生了壹支最傑出的槍械。
BAR就像壹個怪物,長1214mm,裝上20發實彈匣時,重達9.2千克。M1918A2只有全自動模式,有兩個射速可調(慢:300~450發/分鐘,快:500~650發/分鐘),與當時其他發射中口徑全威力彈藥的槍械相比,諸如可惡的法國“紹沙”輕機槍,BAR有了明顯的改進。
後期配發的BAR彈藥裝具只有六個雙彈匣包,可裝12個彈匣。12個彈匣裝滿240發彈藥,重達8.4千克,與M1918A2空槍重量接近。
與BAR壹同發放的早期彈藥裝具,包括四個雙彈匣包,壹對M1911手槍彈匣包,壹個容納BAR槍托的杯狀支撐物。從理論上講,射手可以將槍托放到這個杯狀支撐物中,並悠閑地直立著向噴吐火舌的馬克沁機槍陣地走去,邊走邊使用BAR向目標射擊。二戰爆發後,美軍配發的彈藥裝具只有六個雙彈匣包。
截至第壹次世界大戰結束,大約有43000支早期的M1918運往歐洲,其中17664支裝備了美國遠征軍,實際上有4608支參加了實戰。著名的“雌雄大盜”克萊德·巴羅(Clyde Barrow)從國民警衛隊武器庫中偷走了壹支M1918,成為他之後犯罪時主要的武器之壹。
BAR曾經推出壹個M1918A1的改進型,增加了兩腳架,以提供更好的射擊穩定性,這讓它變得更像壹挺輕機槍。但是M1918A1並不成功,在1939年推出了M1918A2。隨後,大部分M1918、M1918A1都按照M1918A2的標準進行了改進和升級。
M1918A2的升級部分包括槍口安裝的笨重折疊兩腳架,重新設計的槍口裝置,改進的護木和槍托,機匣尾部與槍托連接部分增加壹個緩沖器,可以對射速進行調節。新的保險裝置取消了單發模式,改為:保險、低射速、高射速。低射速約350發/分鐘,高射速約550發/分鐘。
大多數M1918A2采用了復合材料槍托,以節省胡桃木資源。由於M1918A2的大量生產,需要大量胡桃木制造護木和槍托,威脅到美國的森林資源。因此凡士通乳膠和橡膠公司研制了復合材料槍托,這種早期的復合材料采用纖維增強的塑料模壓而成,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外觀為黑色,與普通胡桃木槍托區別明顯,大多數戰時生產的M1918A2都采用了這種槍托。
M1918A2裝上20發實彈匣後,重達9.2千克,比M1918原型重了2千克。為了盡可能減輕負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使用BAR的士兵都拆下了兩腳架和槍托下方的獨腳架,甚至還有人拆掉了槍口裝置。槍管上的提把在戰爭後期才正式采用,朝鮮戰爭爆發時才正式服役。
BAR是壹個巨大且笨重的槍械,發射威力相當大的7.62×63mm彈藥。盡管皮革槍背帶相當寬,可以減小對肩膀的壓迫,但重量實在太大了。老實說,筆者無法想象背著這支步槍進行15英裏(24千米)強行軍的感受,也許當年的士兵比今天的我們堅強太多。
M1918A2保險裝置特寫,“A”代表保險,“F”代表高射速,“S”代表低射速。將保險桿調節回保險位置時,需要按下旁邊的輔助按鈕。
當臥姿射擊時,依靠兩腳架進行支撐,BAR的穩定性令人驚訝。筆者喜歡它較慢的射速,訓練有素的射手可以輕松完成單發射擊。將保險桿調節到“F”,明顯讓槍聲更加急促。
BAR是美軍步兵班作戰的重要支援火力,由於該槍的機動性幾乎與普通士兵攜帶的M1加蘭德步槍相同,同時具有更輕的火力。壹旦BAR發出極具特色的沈悶槍聲時,步兵就能夠放心地進行戰術動作。
這以點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體現,約翰·米勒上尉在接到尋找瑞恩的命令之後,向邁克·霍瓦特中士點將時,特別提到讓萊賓帶著BAR,戰鬥中這個手持M1918A2的列兵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壹下那個鏡頭(時間39:10),原版臺詞是“Give me Reiben on BAR,Jackson,Wade...”,生怕萊賓端著M1加蘭德報道,還特別強調了。米勒上尉在點將時第壹個就想到配備BAR的萊賓,其次才是狙擊手約翰遜,可見BAR對於班組作戰的重要性。
盡管BAR又大又重,但在美軍手中成為壹種很可怕的武器。
BAR外形巨大,沈重,槍聲特別,性能可靠。美軍憑借它擊敗了納粹德國和日本法西斯,還在朝鮮戰場與中國人民誌願軍作戰,可謂戰功顯赫。盡管這款步槍在研制之初被法國人不靠譜的概念所誤導,但是,它以自己出色的性能再次證明——約翰·摩西·布朗寧是壹位天才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