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國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賞析

國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賞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點睛之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壹語見於《論語·顏淵》,是孔子對“禮”思想的具體闡述。

經典解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句話的大意是,君主要做君主該做的事情,大臣要做大臣該做的事情,父親要做父親該做的事情,兒子要做兒子該做的事情。也就是說,孔子希望社會各階層都各安其分,不做超越自己所在等級的事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樣社會秩序就會穩定,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仁和禮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二者相輔相成,仁是遵守禮的前提。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就是說人如果不具備仁的品質,他的言行就不可能符合禮樂制度。另外,禮是仁的延伸,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不學禮,無以立”。從國家的角度上來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主禮遇臣下,臣下就會忠於君主。在家庭方面,“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對待長輩無論生死都遵守禮,就是孝的體現。

孔子強調“正名”,因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 *** 無所措手足”,所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其位不謀其政,或不在其位卻謀其政,都不符合禮的原則。

在戰亂頻繁的春秋時代,孔子提出通過恢復周禮來約束殘暴統治者的貪欲,使社會秩序安定下來的主張是有壹定積極意義的。但是,周禮早已不適合春秋時代的發展要求,孔子把恢復天下秩序的希望寄托於已經過時的西周制度,這是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