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兒童中心課程以系統的理論基礎的是美國實用主義(Pragmatism)哲學家杜威(J.Dewey,1859~1952年),他從壟斷資產階級的政治需要、主觀唯心主義經驗論以及本能心理學出發,提出“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組”、“兒童中心”、“從做中學”等壹系列口號和原則。他說:“學校課程中相關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他認為 應該經過活動和經驗來學習,不同意把內容劃分為各個學校科目。因為內容既依賴於學生,又依賴於現實。他提出用基於實際對象的設計教學代替傳統的學科教學。
杜威的學生克伯屈(W.H.Kilpatrick,1871~1965年)創立的“設計教學法”(1918年)把杜威的兒童中心課程論體現得最 為完善。所謂“設計教學”就是要學校在學生的有計劃的活動中進行教育。這種活動必須由兒童決定目的,兒童制訂活動計劃,兒童自己實施活動,兒童自己評價活 動效果。兒童在設計活動中可以獲得知識,培養興趣、能力和各種品質。1919年成立了“進步教育協會”,使兒童中心課程在美國中小學(主要是小學)廣泛流 行,形成壹個全國性的持續近五十年之久的教育改革運動。
在舊中國,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壹”以及其他壹些實驗學校的實驗,都是以“活動中心課程”和“設計教學”的原則為依據的。 新中國成立後批判了這種課程論,但60年代“文革”期間,又曾出現“典型產品組織教學”,“以戰鬥任務帶動教學”等做法,實質上也是貫徹“活動中心課程 論”。
兒童中心課程論的主要優點是:(1)從兒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出發,學習活動是積極的,活潑的(2)註意將學習與生活環境密切聯系,將生 活、經驗、社會課題和其他豐富的內容吸收到學校課程中來,有利於豐富學校的教學內容(3)註意從活動、經驗中學,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身心得到發展。
它的主要缺點是:(1)課程內容局限於兒童的日常生活經驗,輕視前人創造的文化科學,不利於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偏重課程的心 理結構,忽視知識的體系和科學的邏輯結構,不利於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表面上看它旨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實質上卻限制了學生主體的發展(3)以兒童為中心,容易輕視教育的社會任務。
獵考考研 網
考研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考研考點內容、不清楚考研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