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藤書屋,原先稱“榴花書屋”。嘉慶重修《山陰縣誌》卷二十八載: “榴花書尾,在大雲坊大乘庵之東,徐渭降生處。”榴花書屋的主人,就是徐渭的父親徐鍵。屋前有池,方不盈丈,不涸不溢,號稱“天池’,旁有大安石榴樹,書屋因此得名。池邊青藤壹株,為徐渭手檀,枝幹蟠曲,不如虬松,覆蓋方池。池的周圍有石欄,造作古樸。近北橫臥平橋,下以方柱承托,柱上刻“砥柱中流”,橋上建書屋,構柱上刻楹聯: “壹池金玉如如化,滿眼青黃色色真”,背刻“自在巖”。這些都是徐謂的手書。 徐謂二十歲考中秀才,入贅潘克敬家,從此離開了榴花書屋。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徐渭的長兄徐淮故世,榴花書屋也出賣了。幸虧明末崇禎六年(1633年)山陰進士金蘭發起保護,在大雲坊建碑,上刻“徐文長先生故裏”,並以書屋為學舍,授徒講學。崇禎末年,陳洪綬從諸暨遷居徐洞故宅,手書“青藤書屋”匾,從此,“榴花書屋’易名為“青藤書屋”。明朝滅亡,在紹興的魯王政權失敗,陳洪綬移居城南薄塢,削發為僧。青藤書屋蕩為荒煙蔓草。到康熙二十壹年(1682年)施勝吉從潘姓那裏購得青藤書屋,重新修葺,妥加保護。黃宗羲為此寫過《青藤行》,詩由雲:“斯世乃忍棄文長,文長不忍壹藤棄。吾友勝吉加護持,還見文長如昔比I”乾隆,嘉慶年間,陳無波從施氏處購買青藤書屋,進行擴建和重修,把青藤書屋分為八景:天池,漱藤阿,自在巖,孕山樓、渾如舟、酬字堂,櫻桃館、柿葉居,還請錢大聽和鄭板橋題匾,阮元撰寫《陳氏重修青藤書屋記》刻於石上,嵌於壁間。陳氏壹片熱心,只可惜把原貌改變了,也不符文長當年身世。
壹九六七年,青藤書屋被毀,只留卞破屋殘壁,雕零古樹。壹九八O年,紹興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重修青藤書屋,清理天池,復原石欄,補植青藤,挖出水並,重修楹聯,修建書屋,整治小園,完全按照文物保護單位維修的原則,恢復了青藤書屋本來的面貌。
青藤書屋歷經四百多年歷史,幾經變遷,雖壹度荒蕪,但方池,石欄,題刻,青藤,楹聯,徐渭親筆所題“壹塵不到”匾,陳洪綬書寫的“青藤書屋”匾,都保存了下來。書屋三間,單披平房,陰陽臺瓦,青磚鋪地,雖經後人改建,部分構件還是原物,後面是內室,與書屋僅壹墻之隔,實際上同——梁架。屋時為小園,古樹蔽日,修竹婆娑,假山數塊,卵石小徑,還有桂、梅、石榴、芭蕉,雖非奇花異石,倒也清幽不俗,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