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恍惚的人讀後感精選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恍惚的人讀後感精選10篇_讀後感_名著讀後感

《恍惚的人》是壹本由[日]有吉佐和子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39.50元,頁數:264,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壹些讀者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恍惚的人》讀後感(壹):返老還童:是幸福還是痛苦?

言簡意賅的成語總是能通過有限的幾個字傳達豐富的意義,如返老還童、鶴發童顏、回光返照等,如果細細數來,與老年有關的成語在中華成語詞庫中會有不少,這與我國自古以來形成的敬老傳統密不可分。同處東亞的日本在傳統文化方面與我們有頗多相似之處,孝敬老人便是其中之壹。老當益壯固然是每個走到人生邊上的人的美好理想,然而衰老這件事遠非自己所能控制,身心健康對很多老人來說,成為壹個奢侈的詞。身體上返老還童當然令人欣喜,但如果心智上返老還童,回到學齡前兒童甚至是嬰兒的狀態,自己可能享受著單純無知的美好,而家人則墜入無盡痛苦的深淵。

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講的就是這樣壹個返老還童的殘酷故事。兒媳昭子在婆婆去世後突然發現公公的異常表現,多次看醫生之後確定是老年癡呆癥,從最初滿懷怨憤與牢騷照顧公公,到後來心態發生轉變,像愛護小孩子壹樣哄著他,直到公公離世,全家人對衰老與死亡有了更深切的體會,讓人唏噓不已。

用“殘酷”這個詞來形容可能過重,但衰老定會帶來壹系列嚴峻的現實問題。作者以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茂造的生活為主線,並在文中多次借人物之口說出對衰老的恐懼、對老齡化問題的擔憂,在四十余年前以小說的形式向社會拋出這個問題,非常有預見性。

戰後日本在美國的扶植下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的良好發展使民眾生活水平提高,進而平均壽命較過去延長。長壽本是好事,但沒有健康作為前提,長壽於己於人都會成為生命中難以承受之重。而患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每天只有吃喝拉撒睡這些基本生理需求,他們在心智上回歸本真,自己沒有什麽思想包袱,相應地,這些思想負擔就愈加沈重地壓在親人們心頭。

在這部小說中,女性的堅韌與偉大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得以充分體現。婆婆也許早就發現公公的癡呆癥狀,但出於自尊與好強她不願向兒女說出事實;昭子既要照顧家裏又要出去工作,雖然偶有不快她也會麻利地把家裏的事情處理好;事務所的年輕女孩每月要與表兄弟們壹起負擔癱瘓的奶奶的治療費用,還要擔心結婚後丈夫家的想法。生活中,這樣的女性就在我們的周圍,可能是母親,是朋友,是鄰居家的阿姨。她們壹方面歇斯底裏地到處向人抱怨家裏的丈夫、孩子在照顧老人上的不作為,壹方面回到家中仍會毫不猶豫地辛勤付出著,盡著兒媳、妻子、母親的責任。在家中遭遇嚴重變故時,更能堅持挺住的多是女性。昭子是千千萬萬個偉大而平凡的女性的縮影。

如今,日本社會的老齡化雖沒有達到像書中人物閑談的那樣誇張的程度,但同樣令 *** 很頭疼。中國壹些大城市也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但情況特殊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基礎設施建設與老齡化社會並不相符,加之有“空巢老人”這樣特殊群體的存在,使我們面臨的問題比日本更棘手。小說中提到的敬老會館,與我國的老年活動室功能大體壹致,以當下的社會現實來看,顯然是需要更多這樣的場所。

當妳老了,頭發花白,生活遠沒有葉芝的詩那麽浪漫。被子女嫌棄的老年人,如果頭腦清醒,心裏壹定是苦澀的;如果已經糊塗,他也能從語氣與態度中分辨好壞,更讓人心痛。“返老還童”從這個意義上看,儼然成為壹個沈重的詞匯。小說裏昭子和信利的矛盾心態在現實中也很典型:辛苦照顧患老年癡呆癥的老人時希望他快點去世,雖然有些大逆不道,但死亡對雙方都是壹種解脫;而壹旦老人真的去世,家人又陷入無盡的思念與悔恨中,想著他要是能多活些日子就好了。有父母在的日子終歸是幸福的,莫等子欲養而親不在時追悔莫及。

《恍惚的人》讀後感(二):柒書坊曾不知老之將至

新經典文化引入日本作家有吉佐和子的《恍惚的人》,十分應景,在中國當下的語境中,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 *** 新出臺的單獨二孩以及延遲退休年齡等幾項政策,已經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註和討論。大國空巢、人口危機漸漸浮出水面,勞動力的短缺,居民養老問題已是我們不得不正視與解決的難題。

反觀我們可敬又可畏的東鄰日本,已早在上世紀70年代便開始思索老齡化社會的現實困境,有吉佐和子的這部小說首次出版於1972年,若在當時中國混亂的社會裏,根本不會有人關註,但是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這本書則其彰顯的現實意義非同凡響。此書與其說是壹部小說,毋寧看作壹部紀實文學,它客觀地反映出彼時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空前發達的日本社會所面臨的老齡化問題以及普通人和尋常家庭在此壓力下的日常生活。

開篇我們就看到立花家的爺爺茂造,衣著怪異神色慌亂地在街道上疾走,迎面遇到下班歸家的兒媳昭子。在正值天寒地凍的東京,壹幕幕因衰老而導致的家庭生活的辛酸和苦楚,通過對人物的行為、對話和心理的細膩描繪,展現在讀者面前,不斷發人深思。

在面對母親的突然離世,信利、昭子夫婦顯得措手不及,要不是借助昭子嫂嫂光子和壹眾鄰舍的幫忙照應,都不知夜間守靈的禮節該怎樣操作,葬禮該如何操辦,這顯示出職業家庭在日常繁忙的工作負擔下,根本無暇顧及老人的贍養問題,以至於忽略了生老病死這等人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即使在同壹屋檐下(立花家的主屋和偏房僅相隔幾米),但兩代人幾乎形同陌路,所以信利夫婦根本沒有察覺出父親茂造罹患老年癡呆癥。另壹方面年邁但堅毅的奶奶依舊保留著明治時代女性特有的溫婉賢淑與隱忍堅強,把照顧癡呆丈夫的重擔獨立抗下,最終力衰而猝死。

而接下來照料爺爺茂造的重任就落在了兒媳昭子肩頭。在此處故事的敘述中,作者從女性的角度對日本女性的生存狀況做了壹番描述與評論。昭子作為職業女性,在當時其實不受夫家的支持。傳統意義上的日本女性角色應該在家相夫教子,而外出就業則對夫家,特別是,丈夫的經濟能力的壹種質疑和羞辱。但事實上,昭子的工作收入極大地分擔了立花家的經濟負擔,諸如修建偏房與公婆分家,每月提供公婆生活補貼,自家的日常開銷,兒子敏的學費等等,如果光靠信利壹人(雖然其在壹流的商會工作拿著優渥的薪資),仍然捉襟見肘。

與此同時,昭子在忙碌的工作後還要匆匆購買食物,然後匆匆回家煮飯,照顧未成年的兒子和“返老還童”的公公,甚至連公公上廁所、洗澡等事都要她來服侍,而兒子信利則像甩手掌櫃般的無動於衷,壹點忙也不幫。難怪茂造只認得出昭子而不識壹對親生的兒女。在這點上,作者寫出了日本女性的無私與偉大,以及她們在老齡化社會的巨大作用。

此外,小說中多處寫到信利和昭子感嘆年老之後該如何生活,他們從爺爺茂造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模樣,他們恐懼不久的將來衰老的來到,這其實是作者拋給所以讀者的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另外,我們還看到,作為壹個發達國家,日本在 *** 養老方面的確有諸多成熟的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像敬老會館、老年人俱樂部之類的公立或民間的公益團體和機構,在居家養老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了豐富精彩的晚年活動,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東晉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道,“曾不知老之將至”,誠然,衰老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逼近我們,逼近我們的親人,所以早些直面和思慮生老病死的話題,確是當務之急。

《恍惚的人》讀後感(三):關於“老”的思考

近年,中國老齡化危機日趨嚴重,據悉,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據預測,本世紀中葉老年人口數量將達到峰值,超過4億,屆時每3人中就會有壹個老年人。

老,是壹個令人生厭和生畏的字眼兒,但這又是任何壹個人避都避不開的最終宿命。早在七十年代,日本著名作家有吉佐和子已然發現日本老齡化的現象,她的長篇小說《恍惚的人》直接取材於老年人,直面老齡化問題,發人深省。

在《恍惚的人》中,有吉佐和子大事小寫,她將整個社會所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濃縮到立花家四口人身上。小說裏,故事發展從昭子婆婆的突然辭世,公公立花茂造的老年癡呆逐漸加重開始,有吉佐和子將視角落筆在立花家兒媳婦昭子身上,她從昭子的行動、心理矛盾以及變化壹步步誘導出自己想向讀者拋出的問題,“面對家人衰老時,該如何做?”“自己該如何看待衰老?”

簡嫃關於老年人的散文集《誰在銀光閃閃的地方,等妳》中曾提及,平均壽命八十四歲蟬聯世界第壹的日本,近年來常常出現“無緣死”案例,失去親緣、地緣、社緣聯系的獨居老者,孤單地死去,甚至多日之後才被發現,而警政機關很多時候都找不到家屬去認領遺體,處理後事。日本人的親情觀越來越淡漠,這也意味著類似“養兒防老”這樣的現象逐漸消亡。壹如小說中,信利和昭子的兒子敏對著父母說的那句,“爸爸,媽媽,妳們可不要活到這麽大年紀。”敏的隨口壹句,卻讓夫妻倆背後直冒冷汗。是人都會老,老了該怎麽辦?從未思考過衰老的夫妻倆開始從自身、家人、旁人身上關註衰老問題,壹切的壹切,引發了他們對年老的深層理解和感悟。

同時,嚴苛的考驗落在夫妻倆身上,三副重擔扛在他們身上,壹副是侍奉癡呆的公公;壹副是資助兒子上大學;最後壹副是準備面對自己逐漸走向衰老。然而,壹代做給壹代看,正是存有這樣的因素,昭子對公公茂造的照顧從最初的怨憤有了轉折,慢慢變成心甘情願。昭子是平凡的,同時她也是偉大的,在老公信利和兒子敏對公公茂造照顧不周的時候,工作家庭兩邊的壓力壓得她幾近喘不過氣的時候,她卻扛下了所有。全書中,有吉佐和子的筆墨重在昭子,其意也是想讓讀者從昭子身上看到榜樣的力量。

《恍惚的人》是壹部讓人感覺五味雜陳的書。它讓我們看到家庭的重要性,父母對兒女的重要性,書中獨特的人文情懷向所有人提倡,學會相互包容理解,不要太自私。妳怎麽樣去對待老人,也決定了將來後輩怎麽樣去對待妳。

最後,敏的那句“媽媽,如果能再讓他多活寫日子就好了”讓人看到了親情的回歸。人活在世,錢沒有了可以賺,朋友沒有了可以找,而親人只有壹個,沒有了就真的永遠沒有了。

.文字皆為原創,若轉載或另作他用,請豆郵告知!

《恍惚的人》讀後感(四):茫茫人世雪不停

茫茫人世雪不停

老之將至,就像掛在枝頭幹癟的柿子,壹陣微風就能造成摧枯拉朽之勢;日薄西山,好比放置很久的梅幹,漸漸幹燥萎縮,壹點壹點只剩下果核。而果核和種子又能煥發出新的生命,老人重新變回孩童,生命再次回到原點。

《恍惚的人》,沒有日式小說中的唯美和清新,看不到東京大都市的繁華絢爛,整部小說就像壹杯苦澀的青茶,須再三品味之後才能體會那百般滋味。

人世間,有多少繁華滿枝,就有多少落葉滿地;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衰老和死亡是上蒼留給我們每壹個人的命題。壹個年過八旬的老年癡呆癥患者,仿佛壹瞬間就把生活中所有的難題疾風驟雨般席卷到家中。阿爾茨海默病使他們忘記了壹切,但是正如敏說的那樣,生病的茂造唯獨沒有忘記昭子和敏,那是出於動物的本能反應。半夜小便、馬路暴走、胡言亂語、、、曾經英俊的美男子如今卻像動物壹樣。

老齡化是現代文明社會飛速發展的結果,老年癡呆就是現代文明產生的怪胎。

書中的每壹個人人物都很貼近現實生活,外出工作的家庭主婦、疲於奔命的中年男子、正在成長中的學業少年,有吉佐合子無意揭露人性的醜惡和不堪,在她看來,很多行為和想法都是可以原諒的,畢竟我們都沒有達到在年紀輕輕的歲月裏去體味人生厚味的哲學思維。

整部小說的基調是哀而不傷的,婆婆的去世場面十分安詳,絲毫沒有想象中那樣悲痛。“人生五十年”的時代漸漸遠去,衰老的茂造瞬間讓整個家庭陷入無比冰冷的寒冬,平靜的房間之內湧動著不安和躁動的河流,望著他壹步步邁向死亡的身影,任誰都會不寒而栗。

雖然他已經癡呆,唯獨只聽昭子的話,又說明他的情感是最直接最真摯的,在那個像蜘蛛壹樣滿地亂爬的老人內心,是否也潛藏著不為人知的荒涼與寂寞?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曾幾何時,父母就是神壹樣的存在,他們是我們最後的避難所。無奈的是,醫學的進步太過殘酷,讓人活不成也死不了,“如果辛辛苦苦走過漫漫人生之路,在終點等待的竟然是癡呆,人究竟是為什麽活下去呢?”

當妳穿越荊棘密布的人生,扛過苦難、失意、病痛、那麽衰老就在不遠處嚴陣以待了。如何面對死亡,是否應在合適的時機進行生死教育,讓年輕壹代早點接受、面對、處理死亡與生命的議題,如果老了才去學會面對,已經太晚了,也會遺留太多遺憾。再怎麽血濃於水的親情也抵擋不住現實環境的殘酷,信利對待父親的態度那樣漠然,多半是出自於內心的恐懼,他害怕面對那個在人生延長線上笑盈盈等待自己的呆呆爸爸。牙痛就能踐踏掉這世上所有的快樂,何況是壹個毫無自理能力的老人。

昭子也許並不是最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只是蕓蕓眾生中咬牙堅持生存的壹個中年婦女。人是情感化的動物,尤其是女人,面對困難,她們會矛盾、恐懼、慌亂,正因如此,書中才多次描寫了昭子的心理活動。在丈夫和孩子之間,女人像奴隸壹樣服刑,那是沒有盡頭的絕望。但是,在經歷過公公的暴走、哭鬧和壹系列毫無頭緒的鬧劇之後,昭子有了壹種順知天命的安靜,盡管照顧公公的日子變得艱辛無比,可是看到昭子的心理活動,就會讓人覺得溫柔、親切,讀者的內心也仿佛也升騰起壹股甘美的香氣。在這個照顧癡呆公公的兒媳身上,我們看到了日本文化中的克制、忍受和尊敬。

作者無意說教,在柴米油鹽中她將我們帶入這壹家人的生活,也可能是我們每壹個人的生活。昭子、京子、信利、敏,每個人面對衰老都呈現出不同的精神風貌,有吉佐合資的高明之處就是於不動聲色之間,將我們帶入茂造引發的思考之中,她把如何對待老人和如何看待衰老這樣的命題帶給讀者,希望我們大家***同探討問題的解決之道。

這並不是晚年的悲歌,生活總會帶給我們迷茫和慌亂,不管現實社會給予我們什麽樣的挫折和打擊,都必須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面對鬢已星星也得老人,希望我們每壹個人盡可能的多壹絲溫情。因為死亡,對於我們任何人來說都不是太過遙遠的事情,我們從降生的那壹刻起,就在壹步壹步接近死亡。

活著就應該受到尊敬,這是對生命的敬畏。“要是再讓他多活幾天就好了。”敏說。

窗外,白雪飄落,屋頂、樹枝、行人的胸襟,都籠罩在壹片殘酷與無情之中。在這個打著寒噤的時刻閱讀《恍惚的人》,會讓妳更深刻的體會到那種絕望與寒冷。

白色,是死亡的象征,雨後的花朵好似死神的信使,威嚴莊重,召喚著老人的靈魂。

茫茫人世雪不停。

《恍惚的人》讀後感(五):想到我恍惚的外婆

年少的時候總覺得要記得的東西真多,各種學習的知識,慢慢長大,記性漸漸變弱,有時想不知道老了是什麽樣子的,所以在看到老人的時候總是心懷敬意。特別是面對我的外婆,外婆今年92歲,自打10年前外公去世以後,外婆漸漸活的越來越糊塗,或許是身邊少了個可以傾訴的人,當下所發生的事情在外婆那兒變得沒什麽意義,反倒是以前人生中種種委屈、歡樂、激動的情緒因為在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所以清晰的記得,越是藏在記憶深處的,越是清晰,選擇性的記住了那些曾經最重要的事,壹遍又壹遍的傾訴自己過去發生的種種,並且樂此不疲,就好像那樣事情仿佛就發生在昨天,以至於那些細節都可以壹壹講出,這或許就是所有老年癡呆癥狀的老人的***性,他們只想記住那些自己認為重要的往事,甚至是自己曾經心之所向,然而事實並沒有的那些……書中的老人嚴肅刻薄了壹輩子,留給身邊親人的都是冷漠與無情,老了卻得了老年癡呆,活成了小孩子的模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小美好,可以癡癡望著盛開的花朵,可以真實表達自己內心的意願,真實的表達對親人的感情,對老伴的掛念,那些年輕時候因為生活被隱藏在身體深處的情緒毫無保留的爆發了,也許這才是真正的他,以前種下的種子,慢慢的生根發芽了,我始終覺得這樣的改變對於人生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圓滿。很欣賞文中最後對於老人的態度,像對待神明壹樣,因為那也是未來的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