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機制設計理論的簡介

機制設計理論的簡介

瑞典皇家科學院10月1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經濟學教授利奧·赫爾維茨(Leonid Hurwicz)、新澤西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埃瑞克·馬斯金(Eric S. Maskin)以及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邁爾森(Roger B. Myerson),以表彰他們為“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 Design Theory)奠定了基礎”。為此,他們將***同獲得價值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54萬美元)的獎金。

獲獎理論背景

上個世紀的20~30年代,西方經濟學界爆發了壹場非常著名的大論戰。當時,在這場被稱為社會主義大論戰的討論中,米塞斯和哈耶克等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認為,社會主義不可能獲得維持經濟有效運轉的信息;而蘭格和雷納等人作為論戰的另壹方則認為,利用壹種分散化的社會主義經濟機制,通過邊際成本定價的方式能夠解決信息量要求過大的問題,並進而保證資源的有效配置。哈耶克等人對此提出了壹個更加深入的問題,即在企業擁有私人信息的情況下,政府如何保證企業如實顯示其邊際成本,又怎樣才能激勵企業完成生產任務並且按照邊際成本來定價呢?隨著論戰的不斷深入,學者們思考的問題已經不再僅僅局限於最初爭論的核心問題——分散化的社會主義經濟機制能否最終導致資源有效配置,而開始轉向壹個更加壹般化的問題,即什麽樣的經濟機制才是好的?或者說,當壹個國家面臨著兩種或多種不同的可供選擇的經濟制度時,應該如何進行取舍?其判斷的依據又是什麽?

正確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有必要先對西方經濟學關於市場機制的經典論述加以解讀。按照亞當·斯密的設想,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理想情境中能夠有效配置資源。但現實世界是不理想的,總存在各種各樣的約束,使得市場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即市場總是容易失靈的。像在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外部性、公***物品、規模報酬遞增以及不可分商品等情況下,市場機制就不能自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以不完全信息為例,我們所面臨的是壹個信息不完全的社會,任何人都不可能充分掌握其他人的所有私人信息。由於所有個人信息不可能完全被壹個人掌握,所以人們總是希望分散化決策。然而,有關個人偏好和可用生產技術的信息分布在眾多參與者中,他們很可能會隱藏自己的真實信息,並利用私人信息來最大化個人利益。從社會總體的角度來看,這將導致資源配置效率的損失。

既然市場機制並不天然就是完美無瑕的,那麽是否存在其他機制能夠替代或改進市場機制,以保證資源的有效配置呢?或者更壹般地,對於給定的經濟環境,是否存在壹個或多個機制來保證既定社會目標(通常是資源配置實現帕累托最優)的達成。如果存在,那麽什麽樣的機制能夠用更少的信息或更低的成本就能實現既定目標。通常認為,評價某種經濟機制優劣的基本標準有三個:資源的有效配置、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激勵相容。資源有效配置通常采用帕累托最優標準,有效利用信息要求機制運行需要盡可能低的信息成本,激勵相容要求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壹致。這樣,問題就變成是什麽樣的經濟制度能同時滿足以上三個要求。為了滿足或無限接近這三個要求,該如何設計經濟機制的具體運行方式呢?

借助於由赫爾維茨開創並由馬斯金、邁爾森進壹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經濟學家目前已經較好地回答了上述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的問題。按照瑞典皇家科學委員會在頒獎公告中的說法,機制設計理論“通過解釋個人激勵和私人信息,大大提高了我們在這些條件下對最優配置機制性質的理解。該理論使得我們能夠區分市場是否運行良好的不同情形。它幫助經濟學家區分有效的交易機制、管制方案以及投票過程”。正是因為在這方面的突出貢獻,赫爾維茨、馬斯金和邁爾森才***同獲得了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壹殊榮。他們在這方面的原創性成果包括赫爾維茨1960年的論文“資源配置過程中的信息效率和最優化”和1972年的論文“論信息分散系統”,前者載於阿羅(Arrow)等主編、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社會科學的數學方法》,後者載於Radner和McGuire編輯的《決策與組織》;馬斯金在1977年提交給夏季巴黎經濟學會、後於1979年發表在《經濟研究評論》上的論文“納什均衡與福利最優化”;以及邁爾森於 1981年發表在《運籌學研究》上的論文“最優拍賣設計”。

思想內容、演變發展與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