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天安門的資料

天安門的資料

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門,以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改稱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至尊的意旨;又寓有“外安內和,長治久安”的含義。明、清時,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高為33.87米;1970年翻建後高達34.7米。它造型典雅,是我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天安門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檐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面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征皇帝的尊嚴。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摟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桿、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紅漆巨柱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著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地面鋪的全是金磚,面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臺,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墻,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臺基。城臺的總面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壹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樓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壹座最寬闊的稱“禦路橋”。專為皇帝而設;禦路橋兩旁有宗室親王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弁、夫役只能走“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金水河兩岸有兩對威風凜凜的石獅及兩座連同須彌座高為9.57米的華表。石獅系明代永樂年間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獅後面兩邊設有紅色觀禮臺,臺前東西各築花壇,遊人們常在這裏駐足觀景。華表上滿刻著盤龍與雲朵,巨柱頂端加上了雲板、承露盤並蹲坐著石獸,此獸有註視皇帝出入之意,因而人們把前華表上兩只背北面南的石獸叫“望君歸”;把後華表上兩只背南面北的石獸稱“望君出”。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皇帝平時壹般不走天安門。只有每年去祭天、祭地、祭五谷時,才由此門出入。另外,皇帝禦駕親征或大將出征,都得在天安門前祭路、祭旗,以求馬到成功,凱旋歸來,同時顯示威風。天安門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每逢殿試後的兩天,皇帝召見、傳呼新中進士們的姓名,這叫“傳臚”。考中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插上金花,身披紅綢,騎馬遊街,以謝皇恩。天安門唯獨皇帝可以出入,而且只能出入喜事,絕對禁止出入喪事。

天安門是中華人民***和國舉行開國大典的主會場,也是國徽圖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征,已成為人們喜愛的觀瞻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