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是類鼻疽假單胞菌引起兔的壹種細菌性傳染病。臨床癥狀是急性敗血癥,皮膚、肺、肝、脾、淋巴結等處形成結節和膿腫,鼻腔和眼有膿性分泌物,有時出現關節炎。該病的自然疫源性與病原菌生存環境的溫度、濕度、雨量及水和土壤形狀均有密切關系。降雨量與類鼻疽菌的發生成正相關,雨季和洪水泛濫季節更易造成類鼻疽的流行。
急性型多見於幼齡兔,表現為厭食、發熱、咳嗽,鼻、眼流出膿性分泌物,關節腫脹、運動失調,公兔睪丸腫大,病程1~2周,死亡率不高。成年兔多取慢性或隱性經過,臨床癥狀不明顯。常呈地方性流行,偶爾暴發流行。
剖檢見肝臟有結節性膿腫或肝變區,肝、脾、腎、淋巴結、睪丸或關節有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結節,其內常含有濃稠的幹酪樣物質。有神經癥狀的病例可見腦膜炎;後軀麻痹的病例多在腰、薦部脊髓出現膿腫。
由於該病對人和動物的危害性較大,並且是壹種自然疫源性疾病,因此更應做好該病的預防工作。
預防措施
(1)加強引進動物的檢疫,防治引入患病和帶菌動物而汙染原來清潔的地區。
(2)新發病地區或養殖場應對患病動物采取嚴厲的措施,撲殺並銷毀感染患病動物及其周圍的嚙齒動物,對同群動物進行抗菌藥物的預防性治療,同時采取嚴格徹底的消毒措施,防止病原體汙染土壤和水源而造成疫情的擴散傳播。
(3)該病的疫區應定期檢疫、消毒,消滅鼠害,防止水源、飼料和土壤的汙染。
治療措施
發現患病動物應及時隔離、消毒和治療。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四環素、強力黴素、卡那黴素和磺胺類藥物等。無治療價值的動物應及時淘汰撲殺,死亡和患病動物的屍體應焚燒或高溫化處理,禁止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