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課堂語言藝術的好處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課堂語言藝術的好處

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

語言是人類思想交流的工具,是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媒體。壹堂生物課,盡管教學方法可以多種多樣,語言藝術的應用卻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鮮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的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體現了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如同計算機有“計算機語言”壹樣,生物學也有自己的“生物學語言”。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把要講的內容清晰明了地講出來,並能被學生很好的理解接受,這需要將生物學語言與日常生活語言甚至其他學科的語言很好的結合起來,從而來很清楚的表明某個生物知識。

壹、教學語言要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

教師的語言規範對學生吸收知識的準確性影響很大。教學語言接要符合語言規範有要符合教學內容的科學性要求,具有科學性和準確性。

1、準確描述科學事實

在生物教學中,很大程度上是介紹科學事實,概括基本的生命活動規律。因此教學語言要真實清楚的描述事物的本來面貌。例如:

形態的知識,諸如形狀、大小的形容或比喻;其位置的上、下、左、右,色彩的描述等都不能含糊。

結構的知識,諸如是細胞水平,組織水平或器官水平,其層次是從內到外或從外到內等都要壹壹交代清楚。

生理的知識,諸如壹個過程的起止點,該過程的順序,結構基礎,行進機制,常態與非常態要壹壹闡明。

總之,描述科學事實,語言要斟酌、準確。特別是講解壹些名詞、術語和形成壹個概念時,甚至壹句話中的個別字的用法、不連貫的中間停頓等都應謹慎。力求簡明扼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用精確的語言形成完整的科學概念。

2、使用科學術語,避免生活“俗語”

教學語言要避免生活中的某些方言、俗語。如:在教學中要避免把“小麥”說成“麥子”;“骨骼”說成“骨頭”;“翼”說成“翅膀”等。即使某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俗話”,用時也要謹慎,不要為博學生壹笑而用之。

3、適當拓展深度,使學生產生正確理解

例如在講同源染色體時,如果只按教材定義“配對的兩個染色體,形狀、大小都相同,壹個來自父方,壹個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教授,學生就會產生異議:既然壹個來自父方,壹個來自母方,為什麽還叫“同源”呢?因此這裏還需拓展深度講明“同源”兩個字的含義。再如講減數分裂時講到“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染色體數目減少了壹半”時,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染色體數目減少壹半”,而且還應進壹步講明這壹半正是原成對同源染色體中的壹個組成的。這裏不是把內容講深講復雜了,而是要求在學生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程度上,盡可能做到科學性與準確性。

二、教學語言要富有啟發性

啟發性語言有利於開動學生的思維機器,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但啟發式教學不能僅僅限於語言本身,從學生那裏“套取”教師需要的答案,要源於

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和教學形式的設計。例如在講線粒體等細胞器時,如果僅按書本上安排的形態、結構、功能三段式平鋪直敘的思維邏輯順序,無論用多麽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往往也不會有好的效果。我們不妨改變 教學設計 ,先從線粒體分布特點,引導學生推導其可能功能,再探究其結構、成分如何與功能相適應,這樣效果就會更好。又如在學習脂肪的作用時,聯系生活中“胖子怕熱,瘦子怕撞”的現實情景,說明脂肪有減少身體熱量散失,維持體溫恒定,減少內臟器官之間摩擦和緩沖外界壓力的作用。在學習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時,根據“減肥”這壹社會熱點展開討論,由於生活條件的普遍改善,肥胖的人越來越多,“減肥”已成為壹種時尚,要減掉身上多余的脂肪為什麽那麽困難呢?究其原因,是因為糖類、脂質和蛋白質的轉化是有條件的。

因此,啟發式語言不僅是語言本身的技巧問題,而是植根於教材內容的理解深度和對學生認識堆積的探索之中,啟發性語言要符合思維的邏輯要求。

三、教學語言要簡明扼要,自然流暢

教學中,無論講什麽話都應簡明扼要、言簡意賅,既能講透問題,又要少而精練。不能反反復復抓不住重點,這樣很容易使學生厭倦。尤其是形成壹個概念時,更要做到簡明、透徹。簡明就是要去掉可有可無的詞,不要惟恐不全面而蔓生枝節,因為概念是反映本質的東西,是精華。透徹就是要讓學生逐字逐句弄懂,而不留疑點,既清楚又明白。

用於組織教學的語言,也要明確。要求學生該做什麽,怎麽做,都要自然流暢,不要主次不清,不停地說,影響教學效果。

四、教學語言要有節奏感

教學語言是學生獲取新知識的主要媒體,不同於壹般談話。既不能慢條斯理催人困倦,也不能像連珠炮壹樣滔滔不絕。要根據教學內容,有快有慢,有輕有重。既要學生聽的不緊張也不覺拖沓。對那些難點重點之處,適當加重語氣和進行必要的重復,並要給學生留有壹定思考余地。總之,通過語言的節奏感,把單調乏味的單純知識傳授變為生動、活潑的知識講演,以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五、教學語言要生動,富有幽默感

1、運用比喻,形象貼切

比喻、比方能把比較專業的生物學內容轉化為淺顯的東西。如講到當酶的量增加壹倍時,反應速度比原來快且後達到飽和。這裏就可以把酶比作裁縫,原來壹個,增加後二個,速度當然加快,二個裁縫每小時做的肯定也比壹個來得多。

2、運用歌謠、謎語、故事、典故、歇後語多層面切入

運用些耳熟能詳的歌謠故事等,可以引發學生的興趣。如講到家兔時,唱起小時候的民謠“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就能讓學生壹下子興奮起來。學習軟體動物時,可以談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

3、 風趣詼諧的語言 活躍的課堂氣氛

講授“反射”這個概念時,向學生提問“什麽是反射,請××同學回答。”當這位同學站剛起來,接著說:“這就是反射!”,教室裏笑聲壹片。此時又說:“這笑聲也是反射!”。然後在此基礎上講述反射,輕松愉快而又容易講述概念。

4、綜合其他學科知識充實生物課堂語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學科之間的聯系,能夠提高聽課興趣,使課堂氣氛熱烈。如講到爬行動物時,可以聯系小學語文《小壁虎借尾巴》講授壁虎“尾易斷,易再生”。

教學語言的生動,要源於教學的知識結構,有助於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不是單純說壹個笑話。

總之,好的生物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正如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先生所說的:“教師的教學語言雖屬日常口語,但又不同於‘大白話’,應該是加了工的口頭語言,與隨想隨說的日常交談有區別”。教學用語既要有活潑的口語,又要有優美嚴密的書面語言,教課是讓學生置身於優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我們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能力,只有在平時的工作中,廣泛閱讀,開擴視野,加強文學修養,註重訓練,才能使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達到應用自如,收發有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