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水侵蝕——溯源侵蝕
溯源侵蝕,亦稱向源侵蝕。是指地表徑流使侵蝕溝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並逐步趨近分水嶺的過程。河流或溝谷發育過程中,因水流沖刷作用加劇,下切侵蝕不僅加深河床或溝床,並使受沖刷的部位隨著物質的剝蝕分離向上遊源頭後退。侵蝕基準面的變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
形成原因:
侵蝕基準面的變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當侵蝕基準面上升時,水面比降減少,水流搬運泥沙的能力減弱,河流發生堆積。
相反,當侵蝕基準面下降時,因基面下降而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蝕作用加強,開始在新出露的河段發生侵蝕,然後逐漸向上遊發展,導致向源侵蝕。所以侵蝕基準面變化是引起向源侵蝕的最主要原因。
2、洪積(沖積扇):流水堆積
沖積扇是河流出山口處的扇形堆積體。當河流流出谷口時,擺脫了側向約束,其攜帶物質便鋪散沈積下來。沖積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頂伸向谷口;立體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錐形。
3、河漫灘:流水堆積
由河流的橫向遷移和漫堤的沈積作用形成,因此平原河流的河漫灘較發育,且寬廣;山地河流的河漫灘不發育,寬度較小,但相對高度要比平原河流河漫灘高(見河流地貌)。
形成原因:
由於橫向環流,原先的"V”字形河谷展寬,沖積物堆積成河床淺灘;淺灘加寬,在枯水期大片出露水面,形成雛形河漫灘。
雛形河漫灘上不斷沈積洪水期流水攜帶的細粒物質,逐步轉化成為河漫灘,且隨著河床彎曲度的增大,形成狹窄的曲流頸;曲流頸被水流沖開,河道取直,出現新河床,老河床形成牛軛湖。新河床又重復上述河漫灘發育演變過程。
4、三角洲:流水堆積
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時,因流速減低,所攜帶泥沙大量沈積,逐漸發展成的沖積平原。
形成原因: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過受水體作用的條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積的結果。沖積物在河口堆積,開始先出現壹系列水下淺灘、心灘或沙嘴,水流發生分叉,同時形成向海傾斜的水下三角洲。
隨著各叉道的消長與心灘的歸並擴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緣不斷向海推進,而其後緣因灘地淤高,並蓋上洪水泛濫堆積物,便變為水上三角洲的組成部分。由於叉道的不斷變遷,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許多交錯的濱河床沙堤及湖沼窪地。
5、流水侵蝕——側蝕
在山地區域,當冰川占據以前的河谷或山谷後,由於冰川對底床和谷壁不斷進行撥蝕和磨蝕,同時兩岸山坡巖石經寒凍風化作用不斷破碎,並崩落後退,使原來的谷地被改造成橫剖面呈拋物線形狀,這樣更有效地排泄冰體。
形成原因:
河流在沿著河床的縱剖面方向不斷地向下切割,當它下切到接近某壹水平面以後,逐漸失去下切能力,不能侵蝕到這個水平面以下,這個水平面被稱為河流侵蝕基準面。
這個侵蝕基準面最終受到海平面的控制,壹般說來,河流的侵蝕基準面不能低於它入海口處的海平面高度。所以海平面的變化將導致壹條河流的侵蝕基準面變化。
百度百科-河流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