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紅極壹時

紅極壹時

辜鴻銘是中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壹位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 ,也是壹位曾經享有世界聲譽的文化名人,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於時代的誤解和政治禁忌,在國內辜鴻銘被世人遺忘了數十年之久。

與之相反,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期和戰後的壹段時間裏, 辜鴻銘在西方世界可謂是紅級壹時。 在當時歐洲人的眼裏,辜鴻銘是壹位精通西方文化並能高論東西文明是非的東方大哲,是東方文化的代言人。那麽,他何以在德國影響如此之大呢?

壹、辜鴻銘是何許人也?

1、辜鴻銘出生

辜鴻銘(1857—1928)出生於 馬來西亞檳榔嶼壹個華僑世家, 曾祖父辜禮歡為英屬馬來半島的華人首領。由於辜鴻銘的父親曾幫助英國商人布朗管理壹個橡膠園,其勤勉忠厚,深得布朗先生器重。而因為 辜鴻銘母親為西洋人且自幼即曾接受西式教育 ,由於聰明伶俐,為布朗夫婦喜愛, 被收為義子。

大約在十三歲時布朗夫婦回蘇格蘭老家, 辜鴻銘被帶往英國讀書 。通過在英國的學習,年僅21歲的他就已經拿到了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學位。之後, 辜鴻銘又到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地遊學 ,期間還曾入德國大學學習自然科學知識。

1880 年,二十四歲的辜鴻銘留學生活結束後返回檳榔嶼老家。 不久,便受命到殖民 *** 工作。在壹次遊船上受人引薦,他便進入張之洞幕府,擔任張之洞的外交顧問秘書。壹幹就是20 余年,張之洞對他多有贊譽。

2、辜銘鴻與德國的關系是如何開始的呢?

通觀迄今的研究材料,雖然矛盾之處甚多,但有壹點是明確的,即 辜鴻銘接觸德國文化是從背誦德國經典名著開始的。 布朗先生為了培養辜鴻銘,要求他用背誦名著的方法先掌握英、德、法、拉丁語等重要語言,進而涉獵西方的文化、歷史、哲學和政治思想。學習德語並了解德國文化,當然也是從背誦德語經典著作開始。

壹般認為是歌德的《浮士德》,傳記資料對此壹般都有記載,相關的傳記作品也都演義了辜鴻銘背誦《浮士德》的情形 。辜鴻銘雖然極為推崇歌德,但他研讀的德語經典作家顯然遠不止於歌德。 從辜鴻銘在文章著作中自由引用歌德、海涅、席勒、諾瓦利斯等文學家,康德和費希特等德國古典哲學家以及俾斯麥等政治家來看, 他研讀背誦的德語經典著作相當廣泛,涉及文學、歷史和哲學等領域。

遺憾的是,雖然關於辜鴻銘家世出身的材料已基本詳實,他歸國之後的活動經歷也大致條理清晰,但對於 他早年在歐洲的生活及學習情況,人們所知甚少。 有人認為辜鴻銘在德國獲得過博士學位,也有人覺得他獲得過工科文憑。事實上在分析辜鴻銘的德國文憑問題雖然疑點多多,但有壹點似乎沒有疑問,即 辜鴻銘在德國大學學習的是自然科學。

這其實正反映了十九世紀後期歐洲的社會現實:那時的德國充分利用歐洲最新的自然科學成果,再加上普法戰爭中所獲得的巨額戰爭賠款, 雖然起步比英法兩國晚了不少,但發展速度卻十分驚人, 在科技創新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也遠遠超過歐洲的其他國家。

因此,辜鴻銘在學習了解歐洲的自然科學知識時選擇德國,是順理成章的事。從現有的資料看,辜鴻銘遊歷過的德國城市有柏林、萊比錫、魏瑪、耶拿等地,其中,魏瑪和耶拿更是德國的文化聖地,尤為辜鴻銘所青睞。 這種遊歷和廣泛涉獵無疑有助於他逐漸形成自己對德國文化的整體看法。

二、為何受到德國人的追捧?

在十壹年的留學生涯中,辜鴻銘對歐洲的歷史、政治、社會民情、哲學思想等方面都有所涉獵,但 他用功最勤而且也最拿手的還是西方的語言文學 。所以,辜鴻銘對德國的接受主要是在思想文化方面。德意誌民族的文化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讓他折服的是 歌德的人格魅力和道德理想。

在辜鴻銘眼裏,德意誌文化精神最終歸結到壹點,這就是德意誌民族的道德稟賦, 他們對秩序的熱愛和對不義的憎恨。 正因為如此,辜鴻銘才把德意誌民族推到了 “歐洲現代文明合法的、正統的保護人” 的位置上,對德國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辜鴻銘曾經享譽西方多年,尤其在德國擁有極高的威望。 不過,辜鴻銘在德國獲得的這種盛譽並非壹蹴而就。德國人,主要是知識界人士,對辜鴻銘的認同經歷了壹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其前後的發展脈絡也基本清晰。

1、初出茅廬

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期 ,辜鴻銘在德國已經引起了個別知識分子的註意。不過,德國國內的反響顯然不夠強烈,也不夠深入,德國知識分子對辜鴻銘的關註只是零星的、間接的。換句話說,辜鴻銘在德國已初步知名,只不過名氣還不夠大。 最先引起德國知識分子註意的,是辜鴻銘文章中強烈的愛國主義情緒。

在《尊王篇》中,辜鴻銘反復強調的壹句話就是, 列強在中國面對的是壹個註重道德修養的高度文明的國家。 顯然,辜鴻銘此時的愛國言辭是以他文化民族主義的思考為底蘊的。可以說,辜鴻銘最初主要是以壹個 愛國主義者和文化民族主義者 的形象出現在德國人視野裏的;這種融合了愛國主義熱情和文化民族主義思考的控訴,比較容易吸引西方知識分子的眼球。

至於德國知識界初步關註辜鴻銘的原因,除了他文章中所顯示出來的精深的西學修養、高超的外文水平、愛國主義的凜然正氣以及上面所說的文化民族主義控訴這幾個壹般原因外,還有壹個不容忽視的社會背景原因: 基於對中國長期的軍事侵略及經濟和文化滲透。

當時的西方世界普遍彌漫著壹種輕視中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社會心理 ,他們已經習慣了對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歧視,也習慣了中國人對此的沈默。在這樣的時刻,辜鴻銘忽然站了出來,以純正漂亮的英語直斥西方,西方人自然容易感到新奇。

2、紅極壹時

辜鴻銘在德國真正大為知名緣於《清流傳》 文本在德國的出版 。1911 年,辜鴻銘的英文著作《清流傳》(英文名《中國牛津運動故事》)由著名漢學家衛禮賢譯為德語並在德國出版,定名為《中國對歐洲思想的抗拒》,著名記者兼作家阿爾方斯·帕凱作為編輯者為這本書寫了壹篇長序。

隨著《清流傳》德文本的出版, 辜鴻銘的著作由於德國讀者的加入而開始擁有更為廣大的讀者群。 這樣,辜鴻銘的思想觀點終於引起了更多德國知識分子的關註,並在他們中間激起了強烈的反響,而 辜鴻銘在德國的名氣也迅速擴大, 這從德國媒體對辜鴻銘及其著作的連續報道上就可以看出來。

而之後,辜鴻銘的代表作 《中國人的精神》 由德國知名作家施密茨翻譯並在德國出版,繼《清流傳》之後再次在德國知識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這不僅表現在不斷出現的評論文章和各抒己見的觀點,還表現在該書售磬很快, 應讀者要求,1917年即再版。

在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期及戰後的數年中, 辜鴻銘在德國的聲望達到了極點 ,用“如日中天”來形容壹點也不為過。在這場熱潮中,不僅大多數德國知識分子對辜鴻銘格外欽佩,就連部分普通的德國百姓也知道他的名字。

三、為何早前的辜鴻銘無人問津?

辜鴻銘在國內開始被廣泛且大量的研究並擠身於國學大師之列的時候,已經是二十世紀後期了。 還是隨著學術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熱的興起,辜鴻銘作為壹種文化現象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在這之前,對辜鴻銘的研究要麽是不客觀,要麽就是報刊雜誌的簡評,要麽就是非學術的政治上的批評。

辜鴻銘的學術思想長期少人問津,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從創作角度看, 辜鴻銘終生向西方宣揚東方文化,著書立說主要面對西方讀者, 因而著作多以英文寫成,文章也大多發表在國內的英文報刊、日本的英文報刊以及歐洲的報刊雜誌上。正因為著作以外文寫就, 辜鴻銘當時在國內的影響面也就有限。

其次, 雖然辜鴻銘在西學方面造詣精湛,但他的國學水平在當時學者的眼裏仍可懷疑 。畢竟辜鴻銘是歸國之後近而立之年才開始用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治學方法上又不拘於訓詁考據,雖然他天賦超群,但底子終究還是有所欠缺。還有壹點就是辜鴻銘偏激的性格、怪僻孤傲的言行以及頑固的保皇立場,使得人們對他的印象主要是怪誕和保守。

經過五四壹役, 辜鴻銘作為頑固的前清遺老和封建衛道士的形象更是在國人眼中定了型。 在無數才智之士尋求富國強國之路的時代大潮中,辜鴻銘的復古立場確實不合時宜,因而不能期望辜鴻銘的學術思想能夠得到客觀和全面的評價。

四、總結

辜鴻銘在德國的影響是壹個歷史的過程 ,他走紅德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第壹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辜鴻銘在西方、特別是在德國的聲譽日隆,他越來越多地被人視為壹個有著深刻洞見的哲學家。無論怎樣通過上述的分析都可以表明, 辜鴻銘是壹位學貫中西的文化名人。

文化(14)德國(24)歌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