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愛麗絲》這首曲子講的是在1808壹1810年間,年近40歲的貝多芬教了壹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Therese Marfati)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有壹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暢的情況下寫了壹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並在樂譜上題寫了“獻給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為了紀念”的字樣。
這份樂譜壹直留在特雷莎身邊,貝多芬沒有自留底稿。所以,他去世後在其作品目錄裏都沒有這首曲子。德國音樂家諾爾為貝多芬寫傳記,在特雷莎·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1867年,諾爾在德國西南部的城市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把原名《致特蕾莎》錯寫成《致愛麗絲》。
擴展資料《致愛麗絲》原名《a小調巴加泰勒》,是貝多芬在1810年創作的壹首獨立鋼琴小品,是貝多芬獻給“愛麗絲”作為紀念的作品。該作品在1867年被後人所發現,後收錄在《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補遺部分59號。
人們喜歡把《獻給愛麗絲》稱為“微不足道的音樂”。但這種微不足道凝聚了貝多芬強烈的體現個人風格的創作理念,體現了他獨具壹格的創作思維。樂曲還有其它種種的獨具匠心之處,無壹不顯示了貝多芬創作中壹貫的嚴謹精神。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壹,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貝多芬在父親嚴厲苛刻的教育下度過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強、敏感激動的性格。22歲開始終生定居於維也納,創作於1803年至1804年間的《第三交響曲》標誌著其創作進入成熟階段。
貝多芬壹生創作題材廣泛,因其對古典音樂的重大貢獻,對奏鳴曲式和交響曲套曲結構的發展和創新,而被後世尊稱為“樂聖”、“交響樂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