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
毛公鼎通高53.8厘米,口徑47.9厘米,重34.7千克。半球狀腹,2高大立耳,3獸蹄形足。口沿下有兩周弦紋,中填重環紋。腹內有銘文499字,記述周宣王冊命毛公的經過。
擴展資料:
毛公鼎觀其器表樸素無華,觀其鼎內卻使人驚訝。它的內腹部鑄有壹長篇銘文,計32行497字。
其銘文大意是:周朝文、武等先王受天命,建立周國,由於先大臣們戮力王事,治理國家,使周朝發展至今。而現在天下四方並不寧靜,政局動蕩,宣王告誡毛公?要謹慎盡力,要忠心輔佐王室,穩定局面,免致喪國。並賜給他命服、車馬、兵器等。毛公?對此感恩,鑄鼎以紀,還要子子孫孫永遠寶之。
這篇銘文是壹份完整的“命冊”。對研究考證西周晚期的政治歷史,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銘文氣勢宏偉,行款勻整,筆法嚴緊,結構莊重,是西周金文書法的典範。
百度百科——毛公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