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中醫學的論文優秀範文(2)

中醫學的論文優秀範文(2)

中醫學的論文篇2

淺談中醫學與氣功

摘 要 中醫學的氣的概念和氣機的變化,對氣功的理論和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大力整理和應用中醫理論指導氣功和學術非常必要。中醫學對於氣功的指導地位的提升有助於規範中醫氣功學的術語和臨床技術規範。

關鍵詞 氣功;中醫學;內養功

中醫學中對氣的論述是權威的、實用的。千百年來在臨床運用中經過嚴格的實踐檢驗,對中醫的氣的理解有助於氣功練習和指導病人有效地習練功法健身祛病。歷來氣功的解釋多趨於使用佛家和道家術語,而使用中醫術語進行是對氣功詮釋有助於加深對氣功術語和氣功醫療操作的規範,而且易於接受。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談到了主觀精神因素的平靜恬淡,會使氣機暢達回歸到原來的自然狀態,精神內守對於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關於氣:何為氣?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具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特性。氣的生成來自於:

1.1 先天之精氣:即受之於父母的先天稟賦之氣。其生理功能的發揮有賴於腎藏之精氣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氣:即飲食水谷經脾胃運化後所得的營養物質;

1.3 吸入之清氣: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

其中先天之精氣為基礎,奠定了總體的根基,後天之氣補充和滋養先天之氣使之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循環不止。水谷之精氣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氣匯聚於胸中形成宗氣,走息道司呼吸、貫心脈輔心行血。呼吸和心血的運行直接影響氣血之運行,在氣功中呼吸調節能很好的調節氣血的運行可見壹斑。

2 氣的分布與分類

根據所在的部位、功能及來源的不同,氣分可為以下三類。

2.1 元氣: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主要由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並受後天水谷精氣的不斷補充和培養。元氣根源於腎,通過三焦而循行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無處不在。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因此說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機體的元氣充沛,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會因元氣虛衰而產生種種病變。

在氣功練習中,動功能使氣機調達,推動元氣敷布三焦。靜功意守丹田則有溫補元氣的功效,在練習中動靜結合達到完美的練功效果。

2.2 宗氣:宗氣是積於胸中之氣,屬後天之氣的範疇。由肺吸入之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生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運化功能的強弱,直接與宗氣的盛衰密切相關。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又名為膻中。

宗氣的主要功能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註心脈以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溫度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律等,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若宗氣不足,臨床可見語聲低微、呼吸微弱、脈軟無力等癥。

呼吸的停閉調節有助於宗氣的生成和運行,改善氣血的運行,加強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脈、為壹身之大主,肺主氣,為臟腑之華蓋,為相輔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對於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習練氣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壹身之氣血狀態,氣功壹詞由茲而生不足為奇。

2.3 營氣:營氣是行於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所化生。因其富有營養,於脈中營運不休,故稱之為營氣。營氣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血關系密切,可分不可離,故常常將“營血”並稱。營氣與衛氣相對而言,屬於陰,故又稱“營陰”。

營氣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營養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華部分是營氣的主要成分,是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同時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

2.4 衛氣:衛氣的功能主要表現在防禦、溫煦和調節三個方面,包括護衛肌表,防禦外邪入侵;溫養臟腑、肌肉、皮毛;調節控制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恒定。

調節脾胃功能的氣功練習方法內養功是首選,早期時候的科研和臨床都已證實。

3 氣的功能

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3.1 推動作用:氣的推動作用,是指氣具有激發和促進作用。氣是功能極強的精微物質,能激發和促進人體的生殖、生長與發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動經氣的運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3.2 溫煦作用:是指氣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驅除寒冷。氣維持並調節著人體的正常體溫,保證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絡的生理活動,並使血液和津液能夠始終正常運行而不致凝滯、停聚。

3.3 防禦作用:正如《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是指氣具有護衛全身肌表、防禦外邪入侵的作用。壹方面,氣可以護衛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壹方面,“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說(《素問·評熱病論》),氣又可以與入侵的邪氣作鬥爭,以驅邪外出。

3.4 固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指氣可以保持胃、腎、子宮、大腸等臟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定;統攝血液防止其溢於脈外;控制和調節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體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遺精滑泄。

3.5 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生理功能效應,氣化過程就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具體表現在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如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然後再化生為氣、血、津液等;津液經過代謝,轉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氣的各種功能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同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比如,氣的推動作用和氣的固攝作用相反相成,壹方面,氣推動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泄;另壹方面,氣又控制和調節著血液和津液的分泌、運行和排泄。推動和固攝的相互協調,使正常的功能活動得以維持。 4 氣機:氣的運動形式

氣機,即是氣的運動。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個方面,並體現在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之中。人體之氣流行於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在,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因而氣的功能是通過氣機來實現的。升與降,出與入,以及升降與出入,相互為用,相反相成,***同完成人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氣化過程。升者升其陽,降者降其陰,出者吐其故,入者納其新。升降出入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存在於生命過程的始終,是生命規律的高度概括。五臟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連上下,為升降出入的樞紐。如肺呼氣為出,吸氣為入,宣發為升,肅降為降。六腑則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氣機的升降出入應當保持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氣機失常又稱氣機失調,是氣的運動紊亂,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在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體內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紊亂,導致體內出現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的病理狀態。

氣機失常是人體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出現紊亂的概括,也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與轉歸的內在表現。

4.1 氣滯

“滯”是指阻塞,不暢之意。氣滯,是指氣機郁滯而阻塞不暢的病理狀態。

氣滯的發生多與情誌不暢、痰飲、水濕、食積、瘀血、結石等阻滯有關。由於上述因素,影響到局部或全身氣的運行,形成氣機郁滯不暢,可出現脹滿、疼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因此氣滯可導致血行滯澀,而形成瘀血。若氣滯導致水濕停滯,則可形成痰飲。

氣滯還可以使某些臟腑功能失調而形成臟腑氣滯,常見的肺氣、肝氣和脾胃氣滯,可見脘腹脹痛,時作時止,得矢氣、噯氣則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癥。

4.2 氣逆

“逆”是違背,不順從之意。氣逆,是指體內氣機升降失常,當升者升之太過,或當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狀態。氣逆的發生,多由情誌內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及外邪侵襲等所致,與肝、肺、胃等臟腑關系密切。因肝主疏泄,升泄太過,肝氣上逆,可見頭痛而脹、目赤面紅、煩躁易怒等癥狀,甚則導致血隨氣逆,出現咳血、吐血、中風、昏厥等癥。因肺主肅降,肺失肅降而致肺氣上逆,則見咳嗽、氣喘、痰鳴等癥。胃主降,胃失和降,則胃氣上逆,而見嘔吐、噯氣、呢逆、腹脹等癥狀。

4.3 氣陷

“陷”是升舉無力,不足之意。氣陷,是指在氣虛的情況下,以氣的上升不及和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征的病理狀態。氣陷的發生常因素體虛弱,久病耗傷或思慮勞倦等所致。氣陷多發生於脾臟,故又稱“中氣下陷”。脾主升清,壹方面上輸水谷精微於頭目清竅,另壹方面托舉維系人體內臟器官位置的相對恒定。因此,在氣虛升舉無力的情況下,既可導致清氣不能上養頭目清竅,而見頭暈、眼花、耳鳴等癥;又可出現臟腑器官的維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內臟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還可兼見脘腹或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癥。此外,因氣陷是因氣虛發展而來的,故臨床中常見疲乏無力、氣短聲低、少氣懶言、面色不華、脈弱無力等氣虛征象。

4.4 氣閉

“閉”為閉塞,不能外達之意。氣閉,是指氣之出入障礙,氣不能外達,閉郁結聚於內,而出現的突然閉厥的病理狀態。氣閉多於情誌刺激而氣郁之極,或痰飲、外邪、穢濁之氣阻闊氣機所致。其發生,可因外感寒邪,束於肌表,陽郁而不達而無汗,感受穢濁之氣而致閉厥、外感熱病過程中的熱盛內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氣厥等。臨床上,還可因氣機閉郁,壅於心胸,閉塞清竅,可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則見四肢逆冷,拘攣、兩拳握固、牙關緊閉;肺氣閉郁,氣道阻滯,則見呼吸困難、氣急鼻煽、面青唇紫;氣閉於腑,則見二便不通。

4.5 氣脫

“脫”即脫落、不內守之意。氣脫,是指氣不內守,大量向外逸脫,從而導致全身性嚴重氣虛不足,出現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氣脫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正氣長期持續耗損而衰弱,以致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瀉等,使氣隨血脫或氣隨津泄所致。臨床上,因氣大量外散脫失,臟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冷、脈微欲絕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對於氣機的影響

七情的致病特性 過度的情誌活動可以直接幹擾氣機運動,造成氣機的紊亂,如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等,氣功的練習可以幹預氣機運動,氣機平和則機體有機會得到修復,阻斷了致病因素。內養功初級靜功中松靜築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時配合松靜的練習,使大腦和身體同時放松和入靜,改善和提高機體的內環境,使身體處於較舒適的狀態,而得到將息溫養。

七情內傷直接影響其相應內臟,使其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

5.1 直接傷及內臟

不同的情誌刺激可傷及相應的臟腑。因為人體是壹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而心是五臟六腑的統帥,它主宰著人的心理、情誌活動。為此,七情致病均可損及心,並影響到其他臟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導作用。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為氣機升降的樞紐。故情誌致病,以心肝脾三臟失調為多見。如過喜、驚嚇、思慮勞神均可傷心,致心神不寧,癥見心悸、失眠、健忘,甚則精神失常。郁怒傷肝,肝氣郁結,證見兩脅脹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異物梗阻;婦女可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肝氣上逆,出現嘔血、面紅耳赤、暈厥。思慮憂愁傷脾,脾失健運,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癥。若思慮勞神,不僅損傷心脾,而且可導致心脾兩虛,同時會出現上述心神不寧及脾失健運的兼癥。

5.2 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對內臟的直接損傷主要為影響臟腑氣機,氣血運行紊亂。《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致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並走於上,見頭脹痛、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喜則氣緩,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可緩和精神緊張,營衛通利;二是暴喜過度,致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見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悲則氣消,過度悲憂損傷肺氣,使肺氣抑郁,意誌消沈,見氣短聲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恐則氣下,恐懼過度,使腎氣不固,氣泄於下,見溺頻、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則面白、昏厥、遺精。驚則氣亂,突受驚嚇,損傷心氣,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見心悸、驚惶失措。思則氣結,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致氣機郁結,脾運無力,見食欲減退、脘腹脹滿、便溏等。

5.3 七情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病情的發展

情緒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肝陽上亢證,情緒的波動可誘發中風偏癱,此時對於情緒的調攝,運用氣功調神之法使患者能處於安靜愉悅的狀態,則可以避免和阻斷,能處於安靜愉悅。

6 氣功對於氣機的幹預

氣功練習中,調神運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斷不良情緒的侵擾,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動功的練習可以使身體的氣機得到調整,動功的練習在中醫裏也與中醫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氣。

氣功通過三調的合理練習,對身心有序的調節,可以安神定誌、養氣、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達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動功如內養功動功、五禽戲、八段錦等。吐納如內養功的停閉呼吸法、六字訣等功法,辨證選功、辨證練功,符合中醫學理論的規律,合理的使用三調為宗技術,指導患者通過調神、調息、調身高效而安全的練功、養生祛病,練養結合來調達氣機。

在氣功的練習中,隨著功夫的提高會逐漸形成自然的深長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統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氣的形成。使宗氣生成和氣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深長呼吸更能獲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氣,使宗氣更加充足,氣血的運行動力更強勁。

在氣功練習中,由於是自我調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況下是很難完成這壹技術操作的,所以在壹定的程度上氣功的練習需要在緩則治本的階段來使用,對於氣功自我練習的適應癥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復期為主,總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夠完成操作為前提。

總 結

通過上述的這些內容從生理到病因病機,中醫學對於氣的論述和實踐運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於臨床亦行之有效。氣功學,尤其是中醫氣功學或醫學氣功、醫療氣功如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合理指導病患者辨證的習練氣功,是我們中醫氣功學研究的的主要目標和方向。

猜妳喜歡:

1. 中醫學職稱論文

2. 中醫臨床畢業論文

3. 中醫學教學現狀分析以及未來趨勢論文

4. 關於中醫臨床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