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提到“穿山甲”這三個字,大家的第壹反應往往是動畫片《金剛葫蘆娃》中在打洞時不慎鉆穿鎮妖石,放出了被鎮壓千年的蛇精和蠍子精,最後為了掩護爺爺和葫蘆娃們不被妖怪傷害,而犧牲自己生命的善良又勇敢的形象。
然而,現實中的穿山甲們,卻正在由於人類難填的欲壑而經歷著壹場滅頂之災。
穿山甲種類知多少
(圖為中華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圖為印度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穿山甲屬於哺乳綱中的鱗甲目這個古老的大家族,現存的種類壹***有3屬8個種,其中4種產於亞洲。
它們分別是產於中國南部(包括臺灣),印度北部,尼泊爾,不丹,孟加拉,緬甸和中南半島北部的中華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產於印度,斯裏蘭卡,尼泊爾和不丹的平原和丘陵的印度穿山甲Manis crassicaudata,產於包括泰國,印尼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和小巽他群島,越南,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地區的馬來穿山甲Manis javanica和產於菲律賓巴拉望省的菲律賓穿山甲。
(圖為馬來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圖為菲律賓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另外4種產於非洲,它們分別是產於幾內亞,西非大部分地區和肯尼亞西南部,坦桑尼亞西北部低地熱帶雨林的樹穿山甲Phataginus tricuspis,產於非洲中部的塞內加爾,烏幹達和安哥拉等地的低地森林和農田的長尾穿山甲Phataginus tetradactyla,產於烏幹達,坦桑尼亞和肯尼亞的草原和森林的巨穿山甲Smutsia gigantea和廣泛分布於非洲東南部15個國家的草原和幹燥林地的南非穿山甲Smutsia temminckii。
穿山甲的“秘密武器”
(圖為南非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在動物分類學上,鱗甲目與我們熟悉的豺狼虎豹、小貓小狗等食肉目動物是“親戚”,但是穿山甲的身體結構卻與這些尖牙利爪的家夥截然不同。
所有種類的穿山甲身上除了面部和身體腹面之外的部分,其余都覆蓋著壹層大而堅硬的鱗片,這些鱗片由角蛋白構成,成分與人類的毛發和指甲差不多,這是穿山甲賴以防身的“秘密武器”。
當遭遇天敵的攻擊時,行動遲緩且缺乏攻擊性武器的穿山甲便會就地縮成壹團,變成壹個被巨大鱗片包裹的大硬球,讓敵害無從下口。
如果這樣還不夠的話,穿山甲還能突然張開鱗片,利用鋒利的鱗片邊緣割傷敵害,或像黃鼠狼壹樣從肛腺釋放帶有惡臭味的液體。
(圖片來自網絡)
穿山甲的眼睛很小,視力較差,外耳殼也很小或消失不見,它們白天通常躲藏在地下的洞穴或樹洞中,夜晚才外出活動,依靠敏銳的嗅覺尋找食物。
穿山甲的嘴裏沒有牙齒,主要以白蟻、螞蟻等小昆蟲為食,中華穿山甲、印度穿山甲等地棲的種類主要以在地面和地下築巢的白蟻和螞蟻為食,而喜歡棲息在樹上的樹穿山甲、長尾穿山甲等則更喜歡光顧樹上的蟻巢。
(圖為樹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捕食時,穿山甲會用長著大而發達的爪的強壯前肢挖開蟻巢,再用布滿粘液的長舌頭舔食蟻類,穿山甲的胃壁厚且堅韌,在進食時常常會吞入壹些砂礫,小石子等,像鳥類用吞食的砂礫磨碎嗉囊中的食物壹樣利用它們磨碎吃進胃裏的昆蟲。
(圖為長尾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圖為巨穿山甲,圖片來自網絡)
穿山甲這類以白蟻和螞蟻為主食、晝伏夜出的小動物,與虎、白鱀豚等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食肉動物,和亞洲象這樣的大型食草動物相比,對生境要求要低得多,對於人類的農業、畜牧業和漁業也不會造成危害,壹些種類的穿山甲的存在甚至對於控制森林中白蟻的危害起著重要的作用。
穿山甲的“滅頂之災”
(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由於民間流傳著“穿山甲鱗片能疏經通絡幫助婦女下奶”、“穿山甲的肉和血能滋補”這樣毫無科學根據的謠言,現存的8種穿山甲都遭到了毀滅性的捕殺。
由於穿山甲行動能力弱且體表有濃烈的氣味,遇到危險無法逃脫時會像刺猬壹樣本能的就地縮成壹團,帶著獵犬的盜獵者捕捉起它們來簡直不費吹灰之力,穿山甲那賴以防身的堅硬鎧甲,卻給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產於亞洲的4種穿山甲中,中華穿山甲已經是極度瀕危物種,數量比大熊貓,滇金絲猴等“明星物種”還要稀少得多。
由於每年可能超過壹萬只的捕殺量,中華穿山甲在其分布區內的絕大多數區域內都被捕殺殆盡,僅在如臺灣島等少數地區還殘留著部分種群,隨時可能滅絕。
馬來穿山甲也沒有逃過同樣的命運,也被捕殺至極度瀕危,而印度穿山甲和菲律賓穿山甲也由於相同的原因成為了瀕危物種。
相比亞洲的近親們,非洲的四種穿山甲遭受大量捕殺的歷史較短,但是近年來數量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其中南非穿山甲的種群數量在27年內下降了30-40%,和巨穿山甲、長尾穿山甲、樹穿山甲壹起被列入了易危物種。
這場由於人類的貪婪和迷信所導致的浩劫,將現存的8種碩果僅存的鱗甲目推到了滅絕的邊緣。我們的子孫後代是否還能繼續有幸看到穿山甲這類身披鱗甲的獨特小獸,就取決於我們每壹個人的態度。
(作者:胡愷,動植物科普自由撰稿人,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胡小雨
本文系原創作品,商業合作及轉載請聯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請聯系jial@cast.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