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高山族簡介

高山族簡介

 高山族簡介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臺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大陸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秦淮、曹、排灣三種語群。沒有本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文。居住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無論勞動、戀愛、婚宴、節慶、祭祀等,都有歌舞抒情寄意。因為高山族支系較多,所以表現在音樂歌舞上的風格也是豐富多彩的。高山族的舞蹈具有集體性的特點,凡重大活動,都集體載歌載舞的熱烈場面。

 高山族常見的樂器有口弦琴、弓琴(方琴)、笛子、葉琴(樹葉)、杵樂、臀板、竹鼓(鼓砍)、腰鈴、腳鈴、口弦琴和鼻簫,常用於青年男女戀愛中呼喚情人和傳達愛情。

 高山族歷史

 其先民可追溯到距今2 ——3 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 在鎮人” 。對於高山族的來源,說法很多,但比較壹致的說法是,主要來自內地沿海壹帶古越族,與來自琉球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的居民,相互融合發展而成。至今高山族人仍然保留著壹些本民族的特色,如黥面、鑿齒、穿耳等習俗。高山族人主要從事農業、林業和狩獵,其中雅美人主要從事捕魚。高山族人在臺灣當局的統治下,被稱為“ 山胞(分為平地山胞和山地山胞)” 。壹部分山胞進入城市,生活和文化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高山族音樂

 高山族是我國臺灣省最早居民的後裔,主要分布在臺灣本島的山區和東部沿海,其余布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他們有本民族語言,無文字,高山族屬於南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崇拜祖先。

 高山族的歌舞盛會大多是在節慶或祭祀過程中進行,著名的民間傳統舞蹈『杵舞』模擬舂米動作,伴隨著鏗鏘的節奏與悅耳的歌聲飄向日月潭。

 高山族禮儀

 高山族慶節

 高山族性格豪放,喜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裏舉行宴請和歌舞 *** 。每逢節日,都要殺豬、宰老牛,置酒擺宴。高山族節日宴客最富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用各種糯米制作的糕和粑。不僅可作節日期間的點心,還可作為祭祀的供品。也將糯米做成飯招待客人。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動很多,諸如:祖靈祭、谷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種種,以五年祭最為隆重。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豐收祭”這天,族人自帶壹缸酒到場,圍著篝火,邊跳舞、邊吃邊飲酒,慶賀壹年的勞動收獲,每年舉辦壹次。

 高山族婚俗

 婚慶時,將小米磨成粉,加水攪糊,包入魚蝦(蝦露出尾巴),捏成雞蛋大小的團,置於沸水鍋中燒,熟後撈出食用慶祝。

 高山族服飾

 高山族的服裝用麻布和棉布作料。式樣各地有異。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包頭巾,裹腿布。有的地區用藤皮和椰樹皮制成背心。婦女著有袖或無袖短上衣及自肩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帶圍裙,著褲子或裙子。婦女長於染織各種彩色麻布,在衣襟、衣袖、頭巾、圍裙上飾精美刺繡。還有貝殼、獸骨等磨制各種裝飾品。

 高山族飲食

 以稻米為日常主食,輔以薯類和雜糧。在主食的制作方法上,大部分高山族都喜把稻米煮成飯,或將糯米、玉米面蒸成糕與粑。

 高山族蔬菜來源比較廣泛,大部分靠種植,少量依靠采集。常見的有南瓜、韭菜、蘿蔔、白菜、土豆、豆類、辣椒、姜和各種山筍野菜。高山族普遍愛食用生姜,有的直接用姜蘸鹽當菜;有的用鹽加辣椒腌制。

 肉類的來源主要靠飼養的豬、牛、雞,在很多地區捕魚和狩獵也是日常肉食的壹種補充,特別是居住在山林裏的高山族,捕獲的獵物幾乎是日常肉類的主要來源。

 高山族過去壹般不喝開水,亦無飲茶的習慣。泰雅人喜用生姜或辣椒泡的涼水做為飲料。據說此種飲料有治腹痛的功能。過去上山狩獵時,還有飲獸血之習。不論男女都嗜酒,壹般都是飲用自家釀制的米酒,如粟酒、米酒和薯酒。

 高山族建築

 高山族習俗

 在歡慶的日子裏常用壹種木質的、雕刻精美的連杯,兩人抱肩***飲,以表示親密無間,如有客至,必定要殺雞相待。宴客時先把雞腿留下來,待客人離去時讓他們帶在路上吃,意為吃了雞大腿,走路更有氣力。

 婦女懷孕後忌用刀斧,忌食猿肉、山貓肉、穿山甲肉和並蒂果實等;婦女用的織布機男人不能隨便摸弄。

 高山族宗教

 高山族各族的祭祀活動很多,諸如:祖靈祭、谷神祭、山神祭、獵神祭、結婚祭、豐收祭等種種,以五年祭最為隆重。屆時除擺酒席供品外,還伴以各種文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