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川漢鐵路的歷史情況

川漢鐵路的歷史情況

1904年1月,四川總督錫良奏準設立“官辦川漢鐵路公司”,開始籌劃橫貫四川東西的川漢鐵路,1905年7月公司改官紳合辦,1907年3月再改為商辦,正式名“商辦川省川漢鐵路有限公司”。川漢鐵路公司最初聘請川籍留美工程師胡棟朝、陸耀庭負責勘測選線,預定之川漢鐵路線,基本尋四川傳統商旅水道,途經:成都府(治成都)-直隸眉州(治眉山)-嘉定府(治樂山)-敘州府(治宜賓)-直隸瀘州(治瀘州)-重慶府(治巴縣)-直隸忠州(治忠州)-夔州府(治奉節),***5府3直隸州官署地,均是當時四川最主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城市。鐵路東出川省門戶之奉節夔門,入湖北宜昌府(治東湖),再北上走直隸荊門州(治荊門)-襄陽府(治襄陽)-最後在德安府應山縣廣水鄉,銜接京漢鐵路,全長約2000公裏。

歷史方案

1、1903年,錫良任四川總督時提出的鐵路線路計劃,主要經由點為:廣水、宜昌、奉節、重慶、瀘州、宜賓、樂山、成都。

2、1906年日本人原口建議,湖北境內改為:漢陽、沔陽、沙市、當陽、宜昌。

3、1906年陸耀廷、胡棟朝調研後提出:宜昌、馬難坡、兩河口、楊家河、馬糧坪、大峽口、香溪、姊歸、奉節、小江、開縣、長壽、重慶。

4、1909年詹天佑提出:宜昌秭歸段改為:宜昌、宋家咀、霧渡河、大峽口、香溪、姊歸。詹氏為避免宜歸間長隧道的修建,不惜大量展長線路,繞走宋家咀、霧渡河、大峽口、香溪而秭歸,又采用37‰(37‰是指每1000米上升37米,以下同類數字同理換算)大坡道,183米小半徑,在當時由於受施工水平限制,避免長隧道而繞行,有其客觀原因存在,惟技術標準失之過低。(詹天佑基本上采用的是陸耀廷、胡棟朝的方法,只是為了避開長隧道和架高橋,局部做了壹些線路調整。截至本湖北境內壹段312省道公路基本上是沿詹天佑方案修建的,這也是我們今天能看到當年川漢鐵路遺跡最多的地方。)

1909年12月10日“川漢鐵路”四川段在宜昌府開工,後因四川保路風波停工。1912年1月,民國成立。

5、 1913年9月,南方革命黨發動反對北洋政府的所謂“二次革命”最終失敗,孫中山等逃亡海外,中國暫時結束南北政治紛爭,開始重啟國家經濟建設。1914年6月,詹天佑出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漢粵川鐵路督辦”重任,成為川漢、粵漢鐵路的最高行政領導。詹天佑指令“宜夔(鐵路)工程局”局長李稷勛與美籍總工程師倫多富組建起7個測量隊,對原川漢鐵路四川承建段(宜昌-奉節-重慶-成都)分頭同時重新進行復勘。

6、1915年11月,川漢鐵路四川承建段復勘完竣。詹天佑經綜合考量沿線的人口經濟、地質條件、工程造價等因素之後,最終比選定線:“成都-簡州(簡陽)-資陽-資州(資中)-內江-隆昌-榮昌-永川-江津-重慶-長壽-墊江-梁山(梁平)-開縣-小江(雲陽)-夔州(奉節)-巫山-巴東-歸州(秭歸)-宜昌-河溶-建陽-楊家洚-皂市-應城-漢口”,這就是民國著名的詹天佑實勘“國有川漢鐵路”。

詹天佑民國鐵路繞過萬縣,避開分水段大落差的惡劣地質,選擇經開縣、梁平、墊江達重慶。實際上,歷史上的萬縣原本壹直只是奉節夔州府管轄下的壹個普通小城,此時尚未開埠,與當時大山裏的恩施少數民族小鎮壹樣,都還名不見經傳,無足輕重。

7、1917年,美國裕中公司勘測的川豫線方案

自河南信陽,經桐柏至襄樊城以後,循漢水經光化、均縣、鄖陽、白河、淘陽、紫陽,越大巴山、改沿巴水經通江、渠縣、南充、蓬溪、射洪、潼川、中江、走廣漢與金堂間,經新都而抵成都之鐵路線,全長1460公裏。(解放後修建的襄渝鐵路基本上與此線路重合。)

8、1919年,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去世。1920年,重新回國革命的孫中山在即無第壹手地勘資料,又不考慮商用成本的前提下,直接以當時南方分裂政權的廣州軍政府為放射中心,在地圖上輕率勾劃出了他個人認為的“西南七路”鐵路圖(即後來的《建國方略》西南鐵路部分),將鐵路工程的專業勘定工作完全政治化。不過,這個“個人規劃”從來沒有實踐過。

9、1928年11月,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正式成立,正式開始系統規劃全國鐵路。

10、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官方正式出臺鐵路“五年建設近期計劃”,計劃五年內在全國建成四大鐵路網及其聯絡幹線,裏程總計達8000km。其中包括川漢鐵路:成都-資陽-隆昌-永川-重慶-萬縣-夔州(今奉節)-宜昌-沙市(今荊州)-漢口,依然采用最便利、最經濟的詹天佑長江北岸方案(見附圖:民國官方鐵路規劃)

11、1938年1月,因為抗戰,為加強戰時運輸的統壹管制,國民政府頒布《調整中央行政機構令》,將原鐵道部、全國經濟委員會管轄之公路處、軍委會所轄之水陸運輸聯合辦事處撤並為交通部。至此,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正式結束。1931年版中國鐵路規劃,也成為民國官方川漢鐵路最後版本。

情況簡介

從晚清到建國前,川漢鐵路曾花費了巨資,但由於遭遇兩次世界大戰,國際貸款不濟,只動工修建了兩段:1909年11月詹天佑主持修建的長江三峽北岸宜夔鐵路宜昌至姊歸段開工;辛亥革命後1912年鄂境修築漢口~長江埠~楊家洚段動工,後於1917年停工,到1926年宜夔工程局撤消,從1903~1926歷時24年用款三千余萬銀元,西段完成宜昌~姊歸段157公裏的,40%路基工程,另曾鋪軌7.5公裏(後改線作廢)。東段完成漢口166公裏路基(後改用作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