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什麽是獨立音樂?

什麽是獨立音樂?

簡而言之就是根據歌手自己的心情寫的,壹般是能夠激勵人的壹類的

**************獨立音樂(indie),是壹種音樂人該有的音樂狀態,是壹種精神和想法。它包含任何音樂,只是它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壹致,總括來說就是獨立自主。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談,獨立音樂其實就是搖滾音樂延伸。

對於自我、世界、周邊和生活等,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創作理念,最後以音樂的方式能夠做到確切表達。

[編輯本段]獨立音樂簡介

放到音樂範疇中,Indie是壹種態度,壹種音樂人對於音樂創作的態度,推而廣之,它同樣也是聽樂人對於音樂取舍的態度,我們聽音樂或多或少都是在慢慢形成自己的音樂取向,形成壹種不受外界幹擾的獨立態度,因此有必要時時Check Your Attitude,保持清醒頭腦。

如果拿出壹張上個世紀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末21世紀初)的唱片,我們會比較容易判斷出壹些典型的音樂風格,如Metal、Punk、Country、Folk、Dark Wave、New Age、World、Electronic等等,因為這些音樂風格的音樂實在是太讓人印象深刻並且各自特點也很分明,但是如果這張唱片並不是以上這些分明的音樂風格,那麽它很有可能就是Indie Rock。

Indie Rock脫胎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地下音樂和另類音樂,盛行於90年代至今,其所崇尚的DIY精神直接源自Punk,但是其音樂取向卻又雜糅各家,因此衍生出不少不同或是迥異的分支類型,所以妳僅僅知道是Indie還不行,因為妳從這個詞得不到確切的音樂感覺,所以妳或許還要了解什麽荄ream Pop、Chamber Pop、Sadcore、Slowcore、Indie Pop等等,知道這些以後或許妳還會有問題,如為什麽有的Indie Rock同時還會是Post Rock、Experimental、Neo-Psychedelia、Shoegazing、Lo-Fi這樣壹些風格,如果再深入,妳就會發現這些風格和Indie Rock實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好了,對於Indie的縱向橫向妳都有所見解後,妳的眼前就會呈現出壹幅1990年代後的搖滾圖景,或許還比較模糊,那是因為妳還不了解其他音樂年代和90年代的關系,不要緊!對於音樂妳只要窺其壹角就已足夠妳去花時間了,當然我們仍然需要適時地拓寬自己的聽樂範圍。

以上純屬個人己見。以下是壹些從AMG拿來的相關介紹文章,當然都是和Indie有關的,AMG對於Indie的有關介紹還是不錯的,結合妳之所聽,妳會漸漸把握住這種音樂類型的特點。(註:譯文中如果感覺不太通暢的地方,請讀者參看AMG英文原文)

最後要說的是聽音樂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觀點、見解,要有特立獨行的態度,這也是Indie的精髓所在。

Indie的稱呼取自“independent”壹詞,被用在特指那些在音樂上堅持DIY(Do It Yourself)精神的樂隊以及那些低預算的小廠牌所推出的唱片。盡管較大的Indie廠牌也會與主流廠牌有銷售方面的協議,但是這些Indie廠牌的對於音樂的取舍決定還是擁有絕對的自主權,因此他們有更多的自由去發現那些不為主流聽眾所知的音響、樂感或是其他的富有情感的音樂主題,然而另壹方面他們推出的這些音樂也許並不會帶來和其音樂品味成正比的收益(即使是Indie廠牌,其實也想在商業上能夠堅持,並不是為了音樂而全然放棄商業)。

Indie Rock深深植根於美國的地下音樂(American Undergroud)和80年代的另類搖滾(Alternative Rock)。在當Nirvana步入主流後,這些American Undergroud 、Alternative Rock即行分化,壹部分跟隨著Nirvana進入主流(同時也宣告整個另類搖滾步入主流),而另壹部分未能進入主流或是堅持獨立姿態的則演變為如今的Indie Rock,正因為Alternative已為主流,而這些樂隊所持的獨立姿態,因此其稱呼上就由Alternative而為Indie。Indie Rock是對Nirvana步入主流所產生的壹種現象的回應,這種現象就是:並不是所有的Alternative樂隊成功過渡為主流抑或是這些樂隊原本就不想。

但是妳不能說所有的Indie Rock樂隊都不商業,比如當Indie Rock借助Punk而實現其商業化(這些樂隊風格好像叫做朋克復興“Punk Revival”)時,妳就不要認真地去介意它是Indie還是主流。其實公認觀點壹直就認為Indie Rock從就不會改變它的音樂取向而迎合主流聽眾,也就不可能成為主流聽眾的首選。這其中的原因也是Indie音樂的特點所決定的,如主流聽眾壹直就認為這樣的音樂:太古怪和無知(too whimsical and innocent)、太不可思議(too weird)、太敏感和太憂郁(too sensitive and melancholy)、太輕柔和太脆弱(too soft and delicate)、太空幻和太令人催眠(too dreamy and hypnotic)、太個人化和歌詞的潛在啟示(too personal and intimately revealing in its lyrics)、在制作上太低質和太低預算(too Lo-Fi and low-budget),在旋律和吉他Riff上太有棱有角(too angular in its melodies and riffs)以至於形成更多的分支,就拿吉他噪音來說就有好幾種不同風格(Sonic Youth/Dinosaur Jr./Pixies/Jesus & Mary Chain-style)。

進入90年代以後,Indie Rock產生了很多不同的分支(比較為人熟知的有indie pop, dream pop, noise-pop, lo-fi, math rock, post-rock, space rock, sadcore, and emo),所有的這些Indie樂隊正是構建當今美國地下音樂的重要力量。

[編輯本段]中國獨立音樂

無論這些獨立音樂人的音樂形式有何變化,他們彈琴唱歌的態度始終壹致——與音樂有關,與娛樂無關

1999年時,中國的獨立音樂開始以壹種另類的姿態與主流音樂搶奪舞臺,那個時期,獨立音樂這個標簽背後隱藏著的是蒼蠅,NO,舌頭,這些從主流視角看來充滿著古怪聲音和憤怒歌詞的樂隊。雖然在商業市場上註定失敗,但他們拓展了自己的疆域。到了2005年,獨立音樂再次集體出擊,際遇卻有了根本的改變。

壹方面,那些憤怒的搖滾樂手們經過大浪淘沙有的風流雲散,有的自我沈澱固守自己的陣地,不再爭搶無謂的風頭;而另壹面,多元化的創意思潮使得獨立音樂的概念變得清新而流暢,人們對於獨立音樂的界定不再固守著喧鬧和先鋒,而轉向表達自我和平和的歌唱。

不過,無論他們的疆域和音樂形式如何變化,他們彈琴唱歌的態度卻始終壹致——與音樂有關卻與娛樂無關。“獨立音樂人”,有人沖著音樂,有人為了獨立,無論怎樣,他們並不耀眼但卻總能在角落裏發光。

大約從2005年初開始,壹群以新民謠為主的獨立音樂人自發地或者被媒體包裹在了壹起。文藝青年們都能感覺到,壹場新的獨立音樂潮流開始了。

以萬曉利、蘇陽等人的演出帶動起的新民謠壹時間成為頗為新鮮的聲音。在獨立廠牌“十三月”的推動下,萬曉利帶有實驗色彩的民謠搖滾和蘇陽對於西北民歌的改編,都制成了正式的唱片。萬曉利因此結束了在河酒吧的“賣唱”生涯,名字開始大面積出現在地鐵站的廣告牌上。星光現場,MAOLiveHouse幾乎成為這些獨立音樂人和樂迷的專屬場所。

港臺的獨立音樂幾乎在同時以更加時尚的姿態介入進來。蘇打綠、陳綺貞、林壹峰、張懸、自然卷,這些名字壹夜之間從默默無聞變得口耳相傳。華麗卻低調的聲音透過各個小酒吧和網上的豆瓣小組開始向時尚和小資圈子進攻。時尚的生活雜誌,終於找到了又壹個新的既有潮流感卻可以自命不凡的話題。

除港臺外,大陸地區也有很多獨立音樂者,比如曹方,王箏,龍寬,與非門等

媒體開始打包宣傳,幾十張唱片被冠以“有觀點的聆聽”集體發片。獨立音樂乘坐著時尚的飛船集體殺入疲態畢現的音樂圈。

雖然這些音樂人中,幾乎仍沒人能獨靠音樂生活;幾百樂迷到場的演出現場除去壹半贈票也堪為盛況。沒有幾十萬的唱片銷量和彩鈴下載,但畢竟出現了推崇這些獨立音樂的樂迷群體。客觀上促成了國內獨立音樂的又壹次興盛。

其實這些獨立音樂人之間有著巨大的不同,但在更多人看來,無論是萬曉利尖銳的實驗,還是蘇陽帶著泥土氣息的民謠,甚至於臺灣香港那些吟唱自己失戀、旅行見聞的小情調歌曲,都可以被壹並接受。只因為他們的聲音和內容與大多數流行歌曲不同而已。音樂本身的類型已經不再重要,“獨立”兩個字成為耀眼的標簽。

也有人質疑,這樣歌唱著旅行,感情和生活瑣事的小情小調到底是獨立音樂還是流行歌曲的前奏,而這也使獨立音樂的概念變得曖昧起來。如果拋開制作公司,發行方式,經紀合約等等因素,獨立音樂最終是以音樂是否指向作者真實內心為依據的。這些頗為動聽的生活調子雖然是作者真實的表達,卻又總是缺少以往人們心中的對大眾流行的決絕姿態。

無論怎樣的姿態和西方相對成熟的音樂體制相比,中國的獨立音樂發展只不過是個嬰兒。西方的獨立廠牌和音樂人俯首皆是,主流音樂圈也樂於從充滿靈氣的獨立音樂中尋找新的靈感和方向。在中國,主流與獨立之間卻仍然有著深深的溝壑。

而兩年前開始的這些以新民謠為主的獨立音樂人,也許是打破這種藩籬的希望。當獨立音樂不再作為壹個可以被人炫耀或故做姿態的標簽,音樂人不再只看重“獨立”二字而是轉向追尋音樂本身時,音樂才能是真實而獨立的表達。就像洪啟所說,“我只想讓音樂能撫平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