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德育,大家都相信要從娃娃抓起。怎麽抓?英國有些基本的觀念與我們似乎不大壹樣,或許不無借鑒意義。
1.小孩不是白紙小時候背毛主席語錄:“壹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後來大家壹直以訛傳訛地以為這是說小孩子跟張白紙壹樣,大人教什麽,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麽樣子。壹位英國朋友說,西方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拉丁文,即空白狀態),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白紙論”是個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在西方已經過時了。
2.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英國學校壹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十分重要的壹門課。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壹些學校或者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表看法,***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
集體遊戲也是壹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保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壹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聯系在壹起的。
3.道德不靠教導據介紹,英國中小學校裏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SOCIALIZATIONPROCESS),目的不是讓孩子們樹立遠大理想或者爭當舍己為人的英雄,而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應該如何處理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壹分子。其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這個“感染”,跟“感染感冒”,是同壹個動詞(CATCH)的同壹個用法。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裏,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4.不淡泊輸贏,但更要享受過程那麽,如何防範學生作弊?答案很簡單:老師有責任讓每壹個學生都了解這樣壹個基本觀念:如果妳靠欺騙方式獲勝,那麽妳其實已經輸了。老師並不是教學生去學老莊的超脫,淡泊輸贏結果;相反,英國學校裏,“輸贏”二字總被掛在嘴上,因為各種比賽名目繁多,充滿學生的學校生活。但正因為比賽多,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領略到老師所要傳達的信息:妳會贏,但不會每次都是妳贏,每個人都有贏的時候,也有輸的時候,要緊的是享受參與的過程,要緊的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少移居英國的中國移民感觸最深的是,英國人對人生的選擇往往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使這事兒不合潮流,也不時髦。功名利祿都想要,但最要緊的是這是自己心之所喜,性之所趨。
5.不要妨礙別人英國的社會道德教育,還有壹點不得不提,那就是從小教育孩子要學會照顧自己,同時註意不要妨礙他人。這其實就是公德與私德的分野,也有人稱為“對陌生人的道德要求”。英國小學很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個人清潔衛生、學習用具收拾整齊等等都在道德教育範圍之內。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其實有很相似但也許更為積極的說法:希望別人如何對待自己,就要照這樣去對待別人。英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到處滲透這壹思維方式。就拿交通規則來說:為什麽可見度良好時不能打開車尾霧燈?別人超車時為什麽要把遠光燈改成近光燈?開車時如果考慮別人的處境,考慮可能會給別的道路使用者帶來的危險,也就意味著考慮自己行車的安全。壹部英國交規,處處體現著這個並沒有明說的道理。
6.理想不必遠大第壹次碰到的英國人,是幾年前在新華社湯姆遜高級英語新聞班教寫作課的老師,名叫羅伯特·李。他說,他小時候的理想是當壹名卡車司機。於是,他中學壹畢業就去了壹家運輸公司,17歲就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他開著卡車環遊了整個歐洲,回來換了工作,找到壹家報社,從最底層幹起,晚上上夜校自修新聞專業,他又實現了許多人生理想!我在下面聽得目瞪口呆,慚愧我到那時才第壹次想到,理想原來可以不是永久牌的,可以不止壹個,也可以不是人生或人類的終極目的。理想居然這麽容易實現!認識羅伯特時他已經快到天命之年了,他從來沒覺得當卡車司機的理想渺小,相反,17歲就實現理想,他有壹種成就感,回憶的時候壹臉陶醉。
相形之下,我覺得自己小時候被灌輸的那些理想,比如當科學家,因為與自己的智力結構太不合拍,反而弄得從小就失去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的動力,進而幹脆認為理想就是那些與實際生活沒有多大關系的想法。直到現在,壹談理想,我的第壹反應還是指那些遠在天邊的想法。
7.誠信不能全靠自覺教育歸教育,很多英國人並不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些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說法,也懷疑教育的道德功用。相反,他們相信,法律能夠改變社會價值觀和文化傳統。最明顯的例子是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許多英國酒吧都不許黑人入內,後經立法禁止。今天,不僅公***場所不許黑人入內的做法已經被認為是不可想像的事情,而且黑人女性(阿莫斯)10月初還被首相布萊爾任命為上院領袖,英國貴族的總頭兒!報紙上連聲嘀咕也沒見著。但這不等於英國沒有種族歧視,相反,很多白人仍然歧視有色人種,但他們不會公開表現出來,因為他們知道,這“在政治上不正確”。
壹位英國人甚至說,他很少考慮誠信問題,他覺得自己並不需要去相信別人誠不誠實,因為法律和制度擺在那兒,不誠實的後果擺在那兒。成熟明晰的法律和制度執行久了,人們自然逐漸習慣於放棄占小便宜,心知肚明從長遠來看,占小便宜會吃大虧。
比如說大學生貸款問題,英國大學生可以申請的助學貸款五花八門,甚至可謂多如牛毛,很多學生壹畢業就跑到國外工作,為什麽英國銀行不擔心他們欠債不還?其實答案再簡單沒有:每個英國人壹生下來,就會得到壹個社會保障號碼,申請助學貸款、工作收入、報稅、退休金……全都得靠這個“信用號”。換言之,這個號碼,等於妳的社會信用檔案密碼,而且將伴隨妳壹生。妳想欠債不還?那就等於妳想放棄與妳的信用聯系在壹起的壹系列切身利益。再比如,據統計,英國人每個人都有五張以上的信用卡,壹般沒人敢在信用卡透支之後到期不還賬。為什麽?因為壹旦欠錢沒有及時還——還不是欠錢不還的問題,妳就等於上了各家銀行***享的黑名單,將來貸款買房辦公司等等,都會比別人矮壹頭,平空添了數不清的困難。信用卡制度對遏止社會腐敗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8.制度不能完全承受道德之重盡管如此,若單挑英國社會的欺詐事例,那數落上3天3夜也數落不完。比如有統計說,英國每年因商業欺詐至少損失138億英鎊,而冒領養老金、救濟金甚至撫養子女津貼等更是英國社會福利系統頭痛了多年的老問題,據統計每年冒領金額高達20億英鎊,至於沒病裝病泡病假,要求付現金來逃稅等等也是司空見慣的行為,今年9月兩位大學教授還發表了壹份調查報告,聲稱約2/3英國中產階級人士都承認幹過誇大保險償付金額,要求付現金來逃稅之類不誠實的勾當,卻不認為這些欺詐行為是犯罪。這兩位教授甚至總結說:英國“正在變成壹個越來越不誠實的社會”。
至於英國政界,不誠實的例子也能舉出壹串兒來。阿徹勛爵是上院貴族,前保守黨副主席,還是腰纏萬貫的暢銷書作家,可他請人發假誓作偽證,東窗事發後也得坐牢。凱利案件中關於布萊爾有沒有在伊拉克武器情報問題上說謊,簡直把唐寧街折騰了個底朝天,布萊爾本人說,他要果真被證實蓄意誇大對伊動武證據,肯定早就得辭職走人。
可是,凱利自殺之初,他公開宣稱自己與凱利案件無關,後來又對赫頓法官承認自己負有全部責任,說話前後矛盾,保守黨領袖史密斯更是公開指斥布萊爾是個撒謊家。但史密斯自己也有誠信上的麻煩。近來,英國報界壹直在折騰他當選保守黨領袖後還雇用妻子當秘書,向眾議院領薪水的事兒。眼看著英國議院議員行為規範委員會將就此展開調查。這事說大不大,但史密斯在公眾中的誠信度卻肯定會因此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