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圈·天下觀念與東亞世界
儒家文化圈的形成是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其間雖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伸縮,但其發展脈絡卻是歷歷可觀。據司馬遷《史記》載,五帝曾被“天下”諸侯推尊為“天子”,凡“日月所照、風雨所至”均為“天子”所轄的天下。天下也可以是巡狩或聲教所及的四方或四海之內。其時的天下並無明確的地理上的分野。天下觀念在《詩經· 北山》中有形象的表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此,“天下”的觀念仍不明確,但其大意是明確的,即以天子為中心而形成的四方或四海的天下。
文化意義的天下觀念
在周朝,天下觀念進壹步地明確起來。其天下秩序是以天子為中心,諸侯為外圍,四夷為諸侯的外圍的層層的防衛系統。這種防衛系統實質上反映了周人的以宗法血緣為基礎的政治倫理思想。周人重“親親”,重“內外”。親親之義在於愛有差等、內外有別,由親而疏,由內而外,層層向外推演開去。這就是所謂的“內其國而外諸侯,內諸夏而外夷狄”(《春秋公羊傳》成公十五年)。諸夏以王室為中心,對夷狄而言是內,對王室而言又是外。
周人上述的天下觀反映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觀。但它不只是單純的地理中心的天下觀,而是壹種文化意義的天下觀。這就是後來儒家所謂的夷夏觀。華夏文化優越於四夷,所以應以華夏的文化來改造四夷的文化,使四夷浸潤德澤。天下就是由文化較高的華夏諸邦和文化落後的蠻夷所組成的。這種觀念,在春秋之後不斷得到更進壹步的明確和發展,成為國人壹種積澱很深的意識。
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在隋文帝給高麗平原王湯的璽書中得到最好的落實。璽書雲:“朕受天命,愛育率土,委王海隅,宣揚朝化。……王既人臣,須同朕德,……諸藩頓顙,為我臣妾。……朕於蒼生,悉如赤子,……普天之下,皆為朕臣。”(《隋書》卷八壹《東夷高麗傳》)在隋建國之後,高句麗屢次侵犯新羅、靺鞨、契丹,所以隋文帝才移書告誡高麗王。文帝以天子自居,視高麗王為臣下,要求其“守藩臣之節,奉朝正之典,自化爾藩,勿忤他國”。與此同時,文帝也自責曰:“當由朕訓導不明。”可見,隋文帝與高麗王的關系就是君臣關系。又如突厥沙缽略可汗妻千金公主,本是後周宇文氏之婦,後周被隋取代之後,沙缽略曾致書文帝曰:“皇帝是婦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兒例。”(同上,卷八四,《北狄突厥傳》)隋文帝與沙缽略為翁婿關系。這是擬血緣制的最好例子。
東亞世界的關鍵紐帶—儒學
中國傳統的天下觀念在實際上的落實常常受到種種歷史條件的束縛。如國力不振、地理阻隔。因此,中國的天下觀念得到最有效的落實的地區便自然是在東亞的高麗、日本、越南諸國。這樣,這壹地區自成壹個文化世界,即東亞世界。
東亞世界既成為壹獨特的世界,它就必然地具有與其它的地區或世界相區別的種種特性或者說構成東亞世界的種種要素是這壹世界所獨有的。那麽,東亞世界的***同的文化要素是什麽呢? 對於此壹問題有很多的爭論。有人說是儒學、科舉、典制、技術、宗教等五項;有人說是政治上的支配與服從關系、軍事上的支配與從屬的關系。據唐法(即律令)而對諸國的支配、由唐代宗教(佛教)而產生的權威及秩序形成的經濟的支配與依存關系;有人說是漢字、儒學、律令、佛教等四項。較普遍的看法是,組成東亞世界的***同要素為漢字、儒學、律令、中國的科技及中國化的佛教這五項。如漢字傳入東亞地區遠在諸國成立之前,傳入朝鮮北部至遲當在公元前四至三世紀之時,傳入朝鮮南部至遲當在公元前三世紀,傳入越南北部至遲也當在公元前三世紀,傳入日本,至遲當在公元前後。東亞諸國成立後,漢字是東亞各國內唯壹的公用文字。這種狀況壹直維持到近代。漢字在東亞各國的流傳,必然伴隨著漢文化在東亞諸國的廣泛傳布。由於東亞世界通行的漢字、儒學等五項要素都源自中國,所以東亞世界的形成可以說就是中國文化圈的形成。
中國文化圈的形成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只有構成這壹文化圈的五項要素全部出現,才可以說中國文化圈的最終形成。西漢自漢宣帝征服了匈奴之後,中國在東亞地區的權威大增。這壹歷史狀況使中國的天下觀念得到了充分的落實。而當時的日本、朝鮮尚未完成建國工作。當時東亞地區雖有文化交流,但中國文化圈卻不能說已經形成。文化圈的完成必須待東亞地區諸民族完成國家形態的建構,而當時的朝鮮半島是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日本的倭國大和政權也大致剛開始統壹諸小國。當東亞各國建國工作完成之時,中國卻處於南北分裂的局面。五項要素中的律令制及中國化了的佛教,只是到了隋唐統壹之後才得以形成。隋唐統壹,也即七壹八世紀之交,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圈的形成時期。至於越南,自漢迄唐,壹直接受中國的統治,情況有些特殊。
在形成中國文化圈的五項要素之中,儒學是最為關鍵的壹項,因為儒學是中國及東亞各國政治統治的思想基礎。從此著眼,我們又可以把中國文化圈稱之為儒家文化圈。據文獻記載,高句麗小獸林王二年(372)曾經設立“太學”,這是朝鮮設置中國式的官立學校的開始。儒家經典是其基本教材。可見,至遲在四世紀後半葉儒學已得到高句麗官方的大力支持,立為官學。日本方面,五世紀初百濟博士王仁攜《論語》、《千字文》抵日,可說是儒學傳入日本的開始。其後陸續通過歸化人(尤其是百濟人)經由朝鮮半島傳入儒家經典。到七、八世紀之交,儒學經典已在日本社會廣泛流傳。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開始籌設中國式的公立學校。至八世紀初而完備。越南自漢以後壹直受中國統治,七、八世紀之交,猶是中國的壹部分。十世紀前半葉,越南開始走向獨立。獨立之後,越南在吸收中國文化方面反而較前更為積極。儒學傳入東亞各國時間雖有先後,但儒學傳入這些國家之後,卻都在當地生根開花,成了東亞各國的統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