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海洋浮遊生物及分類是什麽?

海洋浮遊生物及分類是什麽?

海洋浮遊生物是指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遊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海洋浮遊生物

個別種的個體甚大,如北極霞海洋浮遊生物水母最大直徑可達2米;種類繁多,隸屬於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布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1887年,德國浮遊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采用“Plankton”壹詞專指浮遊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意為漂泊流浪。對海洋浮遊生物的研究,自1828年英國J.V.湯普森和1845年德國J.米勒算起,迄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第壹階段偏重於采集觀察、形態分類,其中1889年德國北大西洋浮遊生物調查隊及其編寫的《浮遊生物調查成果》為海洋浮遊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意大利那不勒斯(那波利)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那波利灣動植物誌》和摩納哥海洋研究所的《摩納哥王子科學調查成果》,對海洋浮遊生物的分類和形態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第二階段,海洋浮遊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成為主要內容,著重研究它們的時空分布及其與海洋環境的關系,各種環境因子對各類海洋浮遊生物生長、發育及繁殖的影響等,代表性著作有《飛馬哲水蚤的生物學》等。60年代以來為第三階段,海洋浮遊生物自然生態的研究密切結合實驗生態進行,並發展到現場大容器控制生態系統的實驗研究。

海洋浮遊動物

種類組成浮遊生物包括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兩大類。

浮遊植物種類較為簡單,大多是單細胞植物,其中矽藻最多,還有甲藻、綠藻、藍藻、金藻等。

浮遊動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部分門類,如原生動物、腔腸動物(各類水母)、輪蟲動物、甲殼動物、腹足類軟體動物(翼足類和異足類)、毛顎動物、低等脊索動物(浮遊有尾類和海樽類),以及各類動物的浮性卵和浮遊幼體等。其中以甲殼動物,尤其是橈足類最為重要。還有壹類浮遊單細胞生物兼有植物和動物的基本特征(具能動的鞭毛,兼備自養和異養的能力),植物學家把它列為甲藻門鞭毛藻類,動物學家則把它歸入原生動物鞭毛蟲綱。

按照浮遊時間的長短,浮遊生物可分3類:永久性浮遊生物,即終生在水中浮遊,大多數浮遊生物屬於此類;階段性浮遊生物,其幼體營浮遊生活,成體則營底棲生活或遊泳生活;暫時性浮遊生物,指壹類非浮遊生物僅因環境變化、生殖等原因,有時營短期的浮遊生活,如壹些底棲的介形類、糠蝦類。

海洋浮遊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

對浮遊生活的適應浮遊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具有多種多樣適應浮遊生活的結構和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以及減輕比重增加浮力。

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這類現象在浮遊生物中很普遍。如六角網骨藻、角刺藻有細長的角毛;橈足類有細長、多毛的第壹觸角和尾叉剛毛;龍蝦的葉狀幼體有扁平葉狀的頭胸部和細長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鏈藻結成帶狀,海鏈藻結成鏈狀,星桿藻連成星狀等。

鹽度也影響海洋浮遊生物的平面分布

減輕比重增加浮力方式多樣。①產生氣、油等比水輕的物質。如管水母類僧帽水母群體頂端有壹個充滿氣體(主要是氮)的大氣囊,橈足類的哲水蚤體內有壹個狹長的油囊,浮遊矽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時產生油點或脂肪酸。②分泌膠質。如浮遊海樽類有發達的膠質囊。③增加水分。浮遊動物的含水量壹般都高於底棲動物,如水母類的含水量高達96%以上。④外殼和骨骼退化或消失。如浮遊腹足類軟體動物的貝殼都比底棲種類的輕薄,有孔蟲的外殼上遍布小孔,毛顎類動物無骨骼組織。

時空分布、平面分布按照緯度的不同,浮遊生物可分為寒帶種(分布於北冰洋和南大洋)、溫帶種(分布於北、南溫帶海域)和熱帶種(分布於熱帶海域)。這3類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有很大差異:壹般來說,寒帶浮遊生物的種類少,每個種的數量大;而熱帶浮遊生物的種類多,每個種的數量少;溫帶浮遊生物的種類和每個種的數量,都介於前兩類之間。發生上述分異現象的主要因子是溫度。

鹽度也影響海洋浮遊生物的平面分布。廣鹽性種類分布較廣,壹般生活在近海,稱為近岸浮遊生物;狹鹽性種類分布較窄,大多生活在外海,稱為大洋浮遊生物。

海洋大量浮遊生物能吸收二氧化碳

浮遊生物的平面分布還與海流密切相關,根據其分布能為探索不同水團、海流的流向和分布提供材料。如管水母類帆水母和銀幣水母,在東海可作為黑潮暖流的指示種。

浮遊生物數量的平面分布並非均勻,常有密集成斑塊狀的分布現象。其成因或是風力、湍流以及水的富營養化,或是生殖、索餌活動。

垂直分布浮遊植物由於進行光合作用,僅分布在海洋有光照的上層(約0~200米,稱為真光層)。藍藻大多分布於真光層的上部,矽藻則可分布在整個真光層。浮遊動物在上、中、下各個水層都有分布,但種類和數量互不相同。原生動物、輪蟲類、水母類、枝角類、浮遊腹足類及浮遊幼蟲壹般分布在上層,它們與浮遊植物統稱為上層浮遊生物。深海磷蝦等種類潛居深海,被稱為深海浮遊生物。其他各類浮遊生物則可棲息於各個水層。在1000米以內的水層中,浮遊動物的磷蝦類、橈足類等種類有隨著深度而增多的趨勢,但其數量卻隨深度而減少。此外,近年來微分布的研究引起了重視,它研究棲息在0~1米表層水中的生物種類組成和數量變動。影響這個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是風力。

各類浮遊動物的垂直分布不是固定不變的,其中引起變化最大的是晝夜垂直移動(壹般白天下降,夜晚上升)。根據英國F.S.羅素提出的“最適光度假說”,浮遊動物常棲息在光度對其生命活動最為合適的水層裏,光度的晝夜變化促使浮遊動物進行晝夜垂小醜魚借助海葵護身

直移動。壹般來講,上層水中的種類和數量在夜晚顯著增加。除光度外,其他外界因子如溫度(溫躍層能阻礙壹些浮遊動物上升到表層)、鹽度(鹽躍層對河口小型浮遊動物的垂直移動也有阻礙作用)和食料等,也能影響晝夜垂直移動的幅度。

內外條件的變化也會引起浮遊動物垂直分布的變動。①生殖引起的變化。如有些浮遊甲殼動物在生殖期上升到表層產卵;而浮遊有孔蟲在生殖時卻將殼上的刺吸收後,沈到中、下層。②發育引起的變化。如浮遊動物幼體由於趨強光性和攝食浮遊植物,棲息於上層;成體則由於背光性或趨弱光性,移棲中、下層。③攝食引起的變化。如中、下層的植食性浮遊動物,晚間因需攝食浮遊植物,上升到表層;中、下層的肉食性毛顎類因追逐餌料動物,夜晚隨橈足類上升至表層。④天氣引起的變化。如不少趨弱光性的浮遊動物在陰天棲息於上層,而在晴天又移居中、下層。⑤海流引起的變化。如上升流可把下層的浮遊動物帶到上層等。

蝦虎魚魚小蝦同居

季節分布在北溫帶海域的春季,因為表層水溫升高、光照增強、營養鹽(氮、磷等無機鹽類)增多,浮遊植物得以大量繁殖,形成壹年中的第壹次數量高峰。高峰之後,由於營養鹽大量消耗,浮遊植物的繁殖受到限制,加上植食性浮遊動物的大量捕食,使浮遊植物的數量在夏季急劇減少。秋季,營養鹽含量經積累又復增多,浮遊植物再度大量繁殖,從而形成壹年中的第二個高峰(但數量已不如第壹個高峰)。在冬季,浮遊植物又復減少。上述變動是浮遊植物季節變化的壹個方面;另壹個方面是種類的季節交替,如夏季矽藻衰退後,甲藻起而代之。因為甲藻在高溫和營養鹽貧乏的季節能大量繁殖。北溫帶海域浮遊動物的季節分布與浮遊植物大致相似,但數量高峰的出現稍晚於浮遊植物,壹般是緊接在浮遊植物高峰之後。因為浮遊植物高峰的出現提供了大量餌料,植食性浮遊動物才得以大量繁殖。浮遊動物也有種類的季節交替現象,如以橈足類為食的毛顎類,數量高峰常稍遲於橈足類。可見除溫度外,食料也是影響浮遊動物季節分布的外界因子。

上述北溫帶海域浮遊生物的季節分布,由於壹年中出現春、秋兩個數量高峰,稱為雙周期型。在寒帶海域,不論是浮遊植物還是浮遊動物,壹年中只在夏季出現壹個短暫的高峰,稱為單周期型;其他季節由於光照太弱或光照完全消失,溫度太低,生物無法繁殖。在熱帶海域,由於環境因子整年比較穩定,所以浮遊生物的分布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潔蟹爬進鰻魚嘴覓食物

浮遊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的結構和功能中,占著極為重要的位置。在海洋食物鏈中,浮遊植物是初級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成為食物鏈的第壹環節(也稱第壹營養階層)。浮遊植物的產量(初級生產)影響著植食性浮遊動物的產量(次級生產),而後者又影響著肉食性小型動物的產量(三級生產)和肉食性大型動物的產量(終級生產)。這4級生產的數量逐級減少,構成數量或生物量的金字塔。因此,浮遊生物的產量(包括初級和次級生產)是海洋生物生產力的基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魚類和其他經濟水產動物的產量。

在能量流動中,浮遊植物把吸收的日光能轉變為化學能,植食性浮遊動物攝取浮遊植物後獲得能量,並通過食物鏈的各個環節將能量傳遞下去,逐級減少,構成能量金字塔。因此,浮遊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拳擊蟹拿海葵防天敵

研究意義和展望浮遊生物種多、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員,其研究對漁業生產和海洋科學基礎理論都有重要意義。它們是經濟魚類的餌料基礎,某些種(如橈足類的哲水蚤)的數量分布可提示魚類(如鯡形魚類)索餌洄遊的路線,有助於尋找漁場,確定漁期。有的種類本身就是漁業資源,如海蜇、毛蝦和磷蝦,以及用橈足類和糠蝦等加工制作成的蝦醬,均可供食用。許多浮遊植物(如骨條藻、褐指藻、扁藻、金藻和螺旋藻等)和浮遊動物(如輪蟲、橈足類、鹵蟲等)可以人工大量培養,作為水產動物育苗的餌料。有些浮遊生物對環境的汙染物具有凈化和富集的能力。

壹些狹溫、狹鹽性浮遊生物,可作為不同海流的指示種。磷蝦類、管水母類等浮遊動物在較深水層大量密集,會形成深海散射層,阻礙或幹擾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使聲吶失效。發光浮遊生物(如夜光蟲等)的大面積密集,可引起海水發光,俗稱“海火”,影響海軍作戰。浮遊矽藻、鈣板金藻、放射蟲、有孔蟲和翼足類等遺骸的沈積物可作為地層劃分和海底石油資源勘探的輔助標誌,有助於了解海洋地質史和古海洋環境等。

壹些浮遊植物,特別是甲藻和藍藻,當海域富營養化時會發生過度繁殖,使局部水域變色,形成赤潮,對魚、蝦、貝類及其他經濟海產動物危害很大。

皇帝蝦借勢大型海洋動物

對浮遊生物的研究,以下壹些方面有待深入:①浮遊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機制。②浮遊生物生態系統的現場觀察實驗(包括提高生產力方法,浮遊生物在氮、磷、碳循環中的作用及能量的流動)。③赤潮浮遊生物分泌毒素的生理機制和生化組成,以及預測和防治赤潮的方法。④浮遊生物對汙染物質的吸收、富集、解毒和凈化的生理生化過程。⑤浮遊生物的大量培養(工廠化)。⑥利用浮遊生物作為捕撈經濟魚類及勘探海底石油資源的標誌。⑦浮遊藍藻的固氮作用。

浮遊矽藻

浮遊矽藻分布於海水中和濕土上,為魚類和無脊椎動物的食料。矽藻死亡後,遺留的細胞壁沈積成矽藻土,可作耐火、絕熱、填充、磨光等材料,又可供過濾糖汁等用。約11000種,大多水生,幾乎在所有的水體裏都生長,只有極少數生活在陸地潮濕處。

浮遊矽藻

浮遊矽藻是水生動物的食料,是海洋中的主要的初級生產力。分類學家們壹般認為矽藻來源於鞭毛藻,為壹個特殊的分支。有現在生存的和化石的種類。根據殼面花紋的排列,將本門分為中心綱和羽紋綱。

主要特征

浮遊矽藻植物細胞壁富含矽質,矽質壁上具有排列規則的花紋。殼體由上下半殼套合而成。色素體主要有葉綠素A、C1、C2以及β-胡蘿蔔素,巖藻黃素、矽藻黃素等,同化產物為金藻昆布糖。藻體壹般為單細胞,有時集成群體。細胞壁裏有兩片矽質殼,壹大壹小,像盒子壹樣套在壹起。兩片矽質殼,大的套在外面,叫上殼,較老;小的在裏面,叫下殼,較年輕。

形態結構

1.細胞壁:無色、透明。外層為矽質,內層為果膠質。細胞壁含果膠和二氧化矽,質堅硬,常由套合的兩瓣組成,並有呈輻射對稱(輻射矽藻目)或左右對稱(羽紋矽藻目)排列的花紋。

(1)殼面和帶面:細胞壁的構造像壹個盒子,套在外面的較大,為上殼;套在裏面的較小,為下殼。矽藻上﹑下殼相互套合。上殼和下殼都不是整塊的,皆由殼面和相連帶兩部分組成。殼面平或略呈凹凸狀,殼面邊緣略有傾斜的部分,叫殼套;與殼套相連,和殼面垂直的部分,叫相連帶,亦稱帶面。

矽藻

(2)間生帶:有些種類在殼套與相連帶之間具有間生帶,凡貫殼軸較長的種類都有間生帶,其數量有1~2條或多條。花紋形狀主要有三類:魚鱗狀,如卡氏根管藻;環狀,如桿線藻;領狀,如環形婁氏藻和中肋角毛藻。

(3)隔片:具間生帶的種類,有向細胞腔內伸展成片狀的結構,稱隔片。如果隔片壹端是遊離的,稱為假隔片,如斑條藻;如果隔片從細胞的壹端通到另壹端,則稱為全隔片或真隔片,如楔藻。間生帶和隔片都具增強細胞壁的作用。

(4)突出物:矽藻細胞表面有向外伸展的多種多樣的突出物,有突起、刺、毛、膠質線等。它們有增加浮力和相互連接的作用。

突起:是細胞壁向外的頭狀突出物,如彎角藻。

刺:壹般細而不長,末端尖,其數目、長短不壹,最粗大的刺如雙尾藻,中等的刺如盒形藻,較小的刺如圓篩藻的緣刺。

毛:為較細長的突出物,長度常為細胞直徑的數倍,有的種類在粗毛裏還有色素體,這是毛與刺的最大區別。此外還有膜狀突起(如太陽漂流藻)和膠質線、膠質塊等膠質突起(如海鏈藻)。

矽殼矽藻

(5)花紋:矽藻細胞壁上都具排列規則的花紋,主要有點紋,為普通顯微鏡下可分辨的細小孔點,單獨或成條(點條紋);線紋,這是由矽質壁上許多小孔點緊密或稀疏排列而成,在普通顯微鏡下觀察時,無法分辨而是壹條直線狀;孔紋,為矽質壁上粗的孔腔,中心矽藻綱的孔紋基本為六角形,其結構很復雜;肋紋,為矽質壁上的管狀通道,內由隔膜分成小室或壁上因矽質大量沈積而增厚。

放大200倍的壹種海洋矽藻

(6)三軸和三面:按矽藻細胞的方位分為縱軸、橫軸和貫殼軸。由縱軸和橫軸形成上、下殼面。由縱軸、貫殼軸形成長軸帶面。由橫軸、貫殼軸形成短軸帶面。從殼面看,稱殼面觀;從帶面(殼環面)看,稱帶面觀(側面觀)。殼面和帶面形狀截然不同。通常中心矽藻類殼面呈輻射對稱,多為圓形、橢圓形,也有三角形或多角形的;羽紋矽藻類,殼面壹般細長,呈兩側對稱,有舟形、卵形、弓形、S形、菱形、新月形和橢圓形等。帶面(殼環面)壹般為長方形、方形或楔形等。

縱軸:為殼面中央的縱線,又稱頂軸、長軸。

橫軸:為殼面中央的橫線,又稱切頂軸、短軸。

貫殼軸:是上、下殼面中心點的相連線,又稱殼環軸。

2.色素體:矽藻的光合作用色素主要有葉綠素A、C1、C2以及β-胡蘿蔔素,巖藻黃素、矽藻黃素等。色素體呈黃綠色或黃褐色,形狀有粒狀、片狀、葉狀、分枝狀或星狀等。

3.同化產物:主要是油滴,在顯微鏡下觀察,油點常呈小球狀,光亮透明。

4.細胞核:矽藻有壹個細胞核,常位於細胞中央,在液泡很大的細胞中,常被擠到壹側。用甲基藍或尼羅藍稀溶液染色,可見到細胞核。

生殖方式

浮遊矽藻常用壹分為二的繁殖方法產生。分裂之後,在原來的殼裏,各產生壹個新的下殼。盒面和盒底分別名為上、下殼面。殼面彎伸部分名殼套。上下殼套向中間伸展部分,稱相連帶。上下相連帶總稱為殼環,這個面稱殼環面。有些種類,如根管藻,在殼環面細胞壁上還有很多次級相連帶,或稱間板。細胞質和壹般植物細胞相似。生殖方法有營養生殖,形成復大孢子、小孢子和休眠孢子等。

矽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1.營養生殖

為矽藻最普通的壹種生殖方式。分裂初期,細胞的原生質略增大,然後核分裂,色素體等原生質體也壹分為二,母細胞的上、下殼分開,新矽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

形成的兩個細胞各自再形成新的下殼,這樣形成的兩個新細胞中,壹個與母細胞大小相等,壹個則比母細胞小。這樣連續分裂的結果,個體將越來越小。這在自然界和室內培養的矽藻可見到。

2.復大孢子

矽藻細胞經多次分裂後,個體逐漸縮小,到壹個限度,這種小細胞不再分裂,而產生壹種孢子,以恢復原來的大小,這種孢子稱為復大孢子。復大孢子的形成方式有無性和有性兩種。

(1)無性方式是由營養細胞直接膨大而成,如中心綱的變異直鏈藻。

(2)有性方式通過接合作用,借助運動或分泌膠質使個體接近,然後包圍於***同膠質膜內,進行接合。

3.小孢子

多見於中心矽藻的壹種生殖方式,細胞核和原生質多次分裂,形成8、16、32、64、128個不等小孢子,每個小孢子具1~4條鞭毛,長成後成群逸出,相互結合為合子,每個合子再萌發成新個體。

4.休眠孢子

這是沿海種類在多變的環境中的壹種適應方式。休眠孢子的產生常在細胞分裂後,原生質收縮到中央,然後產生厚壁,並在上、下殼分泌很多突起和各種棘刺。當環境有利時,休眠孢子以萌芽方式恢復原有形態和大小。

分類概述

根據殼的形狀和花紋排列方式,浮遊矽藻分成兩個綱:中心矽藻綱和羽紋矽藻綱。

圓篩藻

中心矽藻綱的花紋輻射呈對稱排列。細胞呈圓盤形、圓柱形或三角形、多角形等。細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沒有殼縫或假殼縫,不能運動。中心矽藻大多分布於海水中,淡水種類很少。本綱分成三個目。

1.圓篩藻目

單細胞,或以殼面相連成鏈狀或靠膠質絲連成鏈狀,或埋於膠質內。細胞常為圓形、鼓形、圓柱形或透鏡形等。橫斷面為圓形。殼緣平滑,有的種類殼緣具小刺。常見屬有直鏈藻屬、圓篩藻屬、小環藻屬、海鏈藻屬、指管藻屬、冠蓋藻屬、輻桿藻屬、漂流藻屬、婁氏藻屬(凸盤鏈藻屬)、骨條藻屬、細柱藻屬和環毛藻屬。

根管藻

2.根管藻目

細胞殼面大多橢圓形,少數圓形。貫殼軸伸長而呈管狀,常有各種形狀的間生帶。殼面突起呈半球形、錐形和斜錐形等,末端常有小刺。常見屬有根管藻屬。

3.盒形藻目

單細胞或形成鏈狀群體。細胞形狀像壹袋面粉或小盒子狀,各角隅常有突起,有的還具小刺。殼面為橢圓形或多角形。大部分在海洋中營浮遊生活。有的種類能分泌膠質,營回著生活。淡水種類極少。常見屬有角毛藻屬、半管藻屬、四棘藻屬、彎角藻屬、盒形藻屬、雙尾藻屬、三角藻屬。

生態意義

1.分布特點

矽藻廣泛分布於海水和半鹹水中。矽藻是海洋浮遊植物的主要組成者,是海洋初級生產力的壹個重要指標。

2.生態特點

魚池清塘排水後,往往最先生殖的是菱形藻、小環藻等矽藻。這類既能浮遊又能底棲(附生)的兼性浮遊植物,大量產生可能與淺水、光照好及清塘後水中矽酸鹽含量豐富有關。矽藻壹年四季都能形成優勢種群。有明顯的區域種類,受氣候、鹽度和酸堿度的制約。有的種可作為土壤和水體鹽度、腐殖質含量和酸堿度的指示生物。

3.餌料價值

矽藻死亡後的矽質外殼大量沈積海底形成的矽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矽。在工業上用途廣泛,可作為建築、磨光等材料,也可作為過濾劑、吸附劑、造紙、橡膠、化妝品和塗料的填充劑以及保溫材料等。

矽藻土

4.矽藻土

矽藻死亡後的矽質外殼大量沈積海底形成的矽藻土,含有85.2%的氧化矽。在工業上用途廣泛,可作為建築、磨光等材料,也可作為過濾劑、吸附劑、造紙、橡膠、化妝品和塗料的填充劑以及保溫材料等。化石矽藻對石油勘探有關的地層鑒定及古海洋地理環境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危害

(1)赤潮:海洋環境如果受到富營養汙染或其他原因汙染,常使某些矽藻如骨條藻、菱形藻、盒形藻、角毛藻、根管藻和海鏈藻等生殖過盛,形成赤潮,使水質惡劣,對漁業及其他水產動物帶來嚴重危害。

(2)有些矽藻(如根管藻)生殖太盛並密集在壹起,會阻礙或改變鯡魚的洄遊路線,降低漁獲量。

浮遊甲藻

浮遊甲藻是藻類植物的壹門。多數為具雙鞭毛的單細胞個體,常有纖維素的細腦壁,壁上有花紋,少數種類裸露無壁,呈三角形、球形和針形,前後或左右略扁,前、後端常有突出的角。細胞核大,有核仁和核內體。細胞質中有大液泡,有的有眼點。載色體金褐色,有壹個或多個,含葉綠素A、C和多量的類胡蘿蔔素、矽甲黃素、甲藻黃素、新甲藻黃素及環甲藻黃素;少數種類無色,腐生或寄生。貯藏食物為澱粉或油類。繁殖方法為分裂和產生孢子,有性生殖極少見。分布於池塘、湖泊和海洋中。多數甲藻對光照強度和水溫範圍要求嚴格,在適宜的光照和水溫條件下,角藻屬

甲藻在短期內大量繁殖,造成海洋赤潮。生活在淡水中的甲藻喜在偏酸性水中生活。水中含腐殖質酸時,常有甲藻存在。有的也在硬度大、堿性水中生活。除少數種類外,為魚類能消化的食料。利用某些甲藻晚上發光的特性以探索和追蹤魚群的方法,已在海洋漁業生產上受到重視。甲藻是重要的浮遊藻類之壹,甲藻死後沈在海底形成生油地層中的主要化石。

甲藻的代表屬有多甲藻屬、角甲藻屬和裸甲藻屬。

浮遊綠藻

浮遊綠藻是藻類植物的1門。主要特征有:①光合作用色素是葉綠素和β-胡蘿蔔素及幾種葉黃素;②貯藏食物主要是澱粉;③在生活史中,產生具有頂端著生的,多為2~4根等長鞭毛的遊泳細胞;④有性生殖很普遍,為同配、異配或卵配。藻體有單細胞、群體、絲狀體、葉狀體、管狀多核體等各種類型。

本門約8600種,從兩極到赤道,從高山到平地均有分布。絕大多數種類產於淡水,少數產於海水,浮遊和固著的均有,寄生的引起植物病害;此外還有氣生的種類,有的與綠水螅***生,少數種寄生或與真菌***生形成地衣。

絲狀綠藻與附生的矽藻

生活史

浮遊綠藻有3種類型:①單倍體的藻體型,生活史中只是合子是雙倍的,合子在萌發時即進行減數分裂,這壹類型的綠藻很多,如衣藻。

②雙倍體的藻體型,生活史中只有配子是單倍的,減數分裂只在形成配子時進行,這壹類型的例很少,如傘藻。以上兩型都沒有世代交替。

③雙單倍體的或稱單雙倍體的藻體型,這壹類型的綠藻有世代交替,即在生活史中,有性世代與無性世代交替出現——有性世代的植物體即配子體產生單倍的配子,配子結合成為雙倍的合子,合子發育成為無性世代的植物體即孢子體產生孢子,減數分裂在產生孢子的過程中進行,孢子又發育成為配子體,如此循環往復。有不少的綠藻屬於此壹類型,例如石蒓。

細胞結構

浮遊綠藻有單細胞的,群體的或多細胞的;群體定型或不定型;多細胞個體為球形、分枝和不分枝的絲狀、扁平葉片狀、杯狀和空管狀;除極少的例外,綠藻的營養細胞多具有細胞壁,細胞壁的外層是果膠質,內層是纖維質;剛毛藻屬、鞘藻屬和毛鞘藻屬的細胞壁還有幾丁質,松藻目細胞壁的最內層由胼胝質構成;通常具有壹至多個細胞核,有液泡。

在壹些群體的團藻類有明顯的胞間連絲。每個營養細胞都具壹至數個色素體,色素體的形狀多樣,有杯狀、星狀、帶狀、片狀、網狀和粒狀等;絕大多數種類的營養細胞含有壹至多個蛋白核,少數種類沒有。遊動細胞具有2、4條或更多的等長的鞭毛。

繁殖方式

浮遊綠藻的繁殖方式有3種:①營養繁殖。絕大多數單細胞種類進行細胞分裂形成新個體,絲狀的或其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