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無棣”二字究系何義?為何以“無棣”命之,史誌中均無解說。1994年,無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纂、齊魯書社出版的《無棣縣誌》,在最後以存疑對“無棣”之含義記述有:“民國時期賈恩紱修《鹽山新誌》,解為‘廣漠無盡’或‘不毛之地’;建國後,又有人訓‘無’通‘蕪’,提出了‘廣被棠棣’的新見解。但究以何說為是,終無所據。”
在《鹽山新誌》中對“無棣”載有:“無棣古無確詁,水名、邑名均系後附”、“召陵壹役,管子四至始有無棣之說。其三至皆河海山陵,惟無棣古無確詁,以義例之,非山即藪。或曰無棣者,無盡也,澤藪廣漠無盡。審是,即《爾雅》海隅之異名也。或曰,無棣者,不毛之義。”賈恩紱認為,“無棣”原沒有合理的解釋,以義推理,不是山就是生長著很多草的湖。“無棣”者,或指廣大空曠的湖澤,海角的異名;或指荒涼的意思。
許慎《說文解字》:“無,奇字無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無”小篆寫作“*”,“*,豐也。從林,從大,數之積也;林者,木之多也。”《康熙字典》:“無,《說文》橆,亡也。奇字,無通橆。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為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無字,變篆者變為無。”“無,《說文》奇字,作無。《集韻》無或作橆。韻會,橆本古文蕃橆字。篆借為有無字。李斯變隸變林為四點。”
“無”有三種意思。壹種是相對的“無”,用“亡”字來表達。本來有,現在沒有了,是依於“有”而來的。比如“無錫”這壹地名的由來,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壹種是現在簡寫的那個“無”,是“絕對沒有”。最復雜的壹種“無”,就是繁體字的“無”字。《說文》裏“無”字“從大”,表示“豐也”。“無”不是沒有,“無”是比“大”還要“大”,“無”是最大。這種解釋在現在許多文字字形裏面還保留著。如“蕪”字,草字頭下面壹個“無”,是荒蕪。荒蕪不是不長草,不是壹點草也沒有,恰恰相反,荒蕪就是有大量的草,比應該有的還多。廣場的“廣”字裏邊加個“無”,就是房屋,正殿兩旁的房子叫做“兩廡”。兩廡不是說兩面沒房子,是兩面的房子數量非常多。
原來,壹切表示大的、繁的、多的東西,也往往用“無”來表示,只是到現在,在人們意識中“無”字只有“沒有”這壹種字義了。
“棣”比較好解釋。《說文解字》:“棣,白棣也。小雅傳曰,常棣也;秦風傳曰,唐棣也。常與唐同字可證矣。渾言之則白棣亦呼唐棣也。豳風傳雲,郁棣屬。”《辭海》稱:“棣,棠棣,落葉灌木”。
無棣為禹疏九河之域,黃河水長期徘徊於天津和無棣之間,在此造就了河湖密布、水源豐沛、氣候溫暖的生態環境。春秋時的“無棣”不應是“廣漠無盡”或“不毛之地”,而應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遍地“廣被棠棣”,從而構成“無棣”這壹名字。
“竺可楨總結說,近五千年以來自仰韶文化開始,我國的氣候大體上是溫暖多雨的,除西北地區屬半幹旱區外,黃河流域氣候大致類似現今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屬北亞熱帶氣候型。”“古代黃河以北平原地區確實曾經有過河湖密布、水源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多、氣候溫暖的生態環境,這種局面到唐代還有所延續,到宋代才開始急劇變化。”
“在距今5000年~3000年的近2000年間,太行山東麓平原的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植物繁茂。當時平原上落葉闊葉林極為發育。據有關專家測算,1月份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度~5度,7月份平均溫度比現在高1度~2度,年降雨量比現在多200毫米。”
2003年3月6日,考古人員在無棣東南十幾公裏處陽信李屋遺址清理了晚商、春秋、戰國、兩漢、宋元時期墓葬34座,出土了銅器、玉器、瓷器、陶器、骨器、蚌器、蔔骨、蔔甲數百件。該遺址還發現有大量牛、豬、狗、魚骨以及蚌殼、鹿角,為復原該地區三千年前的自然景觀提供了科學資料。據考古人員初步分析,由於此地發現了大量的蚌殼、麋鹿骨胳,根據它們的生活習性,可知此地在晚商時應屬亞熱帶氣候,氣溫比現在要高很多,是靠海非常近的壹個氣候濕潤、湖泊眾多、水草豐美的地帶。由該地出土蚌殼多為河蚌分析,此地當時也是壹處河流密布的地方。此外,渤海西岸寧河、寶坻、唐山壹帶,在埋深3.5-12.7米地下發現了喜暖濕的闊葉樹種的大量存在。 由此可見,此地遍生棠棣,才始有原生“無棣”之名,其後的邑、山、水、城、縣名,均系由此派生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