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g弦上的詠嘆調

g弦上的詠嘆調

《G弦上的詠嘆調》,此曲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創作於壹七二七年至壹七三六年之間,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壹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詠嘆調”原是歌劇中壹種抒發內心情感的獨唱歌曲。巴赫將它運用到管弦樂作品中,構成了壹個抒情的篇章。

第壹小提琴象是壹位傷感的女高音,詠嘆出壹支纏綿排惻的旋律。最初是隱忍的怨訴;中途,音樂愈益激動,跳躍和漠進音調,將蘊積在主人公心內的熱情與追求傾訴出來;最後又歸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這段旋律在古鋼琴和弦樂組的伴奏下由第壹小提琴奏出。雖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間或也加以呼應,但終究都是作為伴奏,為主旋律襯出美妙的背景。這就是著名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詠嘆調》在其始祖——巴赫《組曲》中的本來面目:

引用 希望 能幫助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