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是用棕櫚皮編成的雨衣。
厚厚地像衣服壹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也有用棕葉制作的,稱為棕衣。蓑衣壹般制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鬥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這種雨具穿在身上勞動十分方便。20世紀60年代後期,隨著化纖產品的出現而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轉而成為旅遊紀念品和室內裝飾品。
中國古人最早使用且使用範圍最廣的原始雨衣叫“袯襫”(bóshì),就是後來通稱的“蓑衣”。蓑衣與傘蓋壹類雨具相比,不僅避雨效果好,而且空出的兩只手可以幹活。
蓑衣的文化特征介紹
1、文化內涵
蓑衣盡管造型簡潔,但賦予的造型以人物外觀相對應的形象,蓑衣和鬥笠合並使用,立於田間可以驅趕破壞農作物的鳥獸;掛於墻上,可以鎮邪驅魔;用蓑衣包裹木炭,放置在井底下。在客家,倘若誰家造新房子,到“上梁”時,正廳中間的“正梁”定會用蓑衣包裹。此種情形,蓑衣就不僅是用以遮風避雨,而是作為壹種儀式而存在。
2、引申意象
在壹些古裝電影裏,蓑衣引申出了大俠的意象,似乎成了大俠的壹種道具或者偽裝。在水汽氤氳、煙雨朦朧的竹林裏,穿著蓑衣的大俠在綠色的竹林裏匆忙趕路,偶爾使用壹下技藝高超的輕功,便能看見蓑衣在天上飛。天明明不下雨,壹個穿著蓑衣的普通人,其實是武功高超的大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