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面對戰火和溫疫,人民該如何自處?
美國現在正在打兩場戰爭。第壹場戰爭是針對德國及其軍事盟友;第二場戰爭是針對流感病毒及其細菌盟友。借用壹位歷史學家的話說,這是壹場針對細菌和德國人的鬥爭。
隨著盟軍在西部戰線發動大規模進攻,流感襲擊了運送部隊到歐洲戰壕的船只。在法國東北部的阿貢森林戰役中,流感奪走許多美國遠征軍人的性命。正如大戰幾乎籠罩歐洲每個國家壹樣,流感也在整個歐洲大 *** 虐。
感染流感的軍人,塞滿了美國的軍營醫院。圖:Wiki在壹個擁有壹千名新兵的法軍基地中,有六百八十八人住院治療,四十九人死亡。巴黎關閉了學校,但劇院或餐館卻沒有停業。
盡管有四千名巴黎人死亡,咖啡館仍舊開放。流感越過戰壕線,德軍也深受其害。「每天早上都必須聽取工作人員報告流感病例數量,以及如果英國人再次發動襲擊德軍有什麽劣勢的抱怨。這是壹項使人痛苦的事。」當時壹名德國指揮官寫道。
在英國,公眾選擇了「保持冷靜並繼續生活下去」的方式。我在倫敦出生長大,即使現在大部分時間我居住在英國以外的地方,我還是保有這種認知。面對逆境咬緊牙關,是我童年時就明白的道理。
在疫病中維持生活相當不易。圖:PEXELS當祖母回憶起倫敦大轟炸期間從倫敦撤離的場面時,我曾在她臉上看到這樣的鎮定、沈著。我開始了解到這是上壹代人面對西班牙流感時的反應。「保持冷靜並堅持下去」不僅是公***行為的壹種指示,也是英國文化 DNA 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
起初,報紙幾乎不談及這種流行病 ;如果壹定要談,報紙總會把這些報導放在內頁。英國 *** 和富有同情心的媒體默許且同意限制任何有關流感的討論,目的是避免削弱公眾士氣,因為世界大戰已經進入第四年,人們業已厭倦戰爭。
英國人的堅忍主義:是冷靜,還是冷漠?對事實進行如實報導和維持士氣之間的緊張關系,在傑.麥克奧斯卡(J. McOscar)博士寫的壹封信中展露無遺,這封信被放在《英國醫學期刊》裏不顯眼的篇幅中。
「無論男人、女人或孩子,都有親人離世的慘痛經歷,我們現在經歷的黑暗日子還不夠多嗎?」
他寫道,「如果在發布此類報告時能夠更謹慎壹點,而不是盡可能大量蒐集讓人沮喪的消息來擾亂我們的生活,豈不是更好?壹些編輯和記者似乎急需休假,他們越早去度假,對公***道德也就越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封信出現的同壹期刊頭版上,有壹份長達五頁有關流感的詳細報導,該報導強調了大流行病的破壞性。報導指出,英國和法國軍隊之中爆發災難性的流行病,該流行病橫掃整個軍隊,使軍隊喪失戰鬥力。
英國首席醫療官似乎也不願意打擾任何人的生活。他給的建議很簡單:戴上小口罩,吃得好點,喝半瓶葡萄酒。皇家醫師學院采取了類似方法,並宣布該病毒不再像往常那樣具致命性。
在公眾氣氛低迷時,新聞消息的傳遞尺度更顯重要。圖:PEXELS在這壹連串事件中, 英國人似乎相對冷漠 。壹九壹八年十二月,隨著大流行病結束,《倫敦時報》評論:
「自黑死病以來,沒有哪場瘟疫像這場壹樣席卷全世界,也許從來沒有哪場瘟疫像這場壹樣被人們處之泰然。」
壹九壹八年初,《泰晤士報》醫學記者誇大其詞地描述這個民族,他們「高興地期待著」流行病的到來。歷史學家馬克.霍尼斯鮑姆(Mark Honig *** aum)認為,英國 *** 故意鼓勵這種堅忍主義,努力培養國人蔑視在德國的軍事敵人,也同樣蔑視爆發的流感。
但無論英國人對這壹大流行病持何種態度,這場流行病所造成的傷亡人數非常龐大。
當流行病消退時,超過四分之壹的人已被感染,有二十二萬五千多人死亡。在當時的印度(屬於英國領土),流感更具有致命性,死亡率高於英帝國的 10% ,死亡人數是印度士兵的兩倍,壹***有大約二千萬印度人因流感大流行而喪生。
未解之謎:為什麽死亡率這麽高?接下來是澳洲、紐西蘭、西班牙、日本以及整個非洲國家。所有人都遭受苦難,人們對近乎世界末日的猜測感到無比恐懼:全世界***有五千萬至壹億人因流感而死。
在大規模死亡之後,當公眾關心「這場流行病是如何形成的?」和「總***多少人受害?」時,科學家們不禁要問:為什麽?是病毒本身——超級變體的流感——還是有其他致使流感具有殺傷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