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為什麽印度人的英語比華人好

為什麽印度人的英語比華人好

說起來印度人很喜歡拿英語作梗,有個粗俗笑話——

某人期末考試時,花了五分鐘看完題目後,突然開始脫衣服,脫得只剩壹條三角褲。

監考人員:“餵,妳在做什麽?”

這位同學:“考卷上寫要我們‘answer in brief’……穿三角褲回答……”

監考人員:“白癡!那是‘簡答’的意思!”。。。。。。。。。。。。

亞洲的殖民地或者英語普及的國家很多,但很少有流傳英語笑話的,由此可見,英語已完全融入印度人的生活之中。

印度人之所以能夠輕易跨足國際,最大的因素、最主要的成功關鍵就是“英語”。印度的英語人口到底有多少?關於這壹點眾說紛紜,至今仍沒有個準。資料顯示,印度有28%(兩億多人)的男性會說英語,其中壹半(壹億多人)會說流暢的英語,且女性比例比男性低。根據2011年的人口普查,印度的英語人口占整體的壹成多,約1億3000萬人。此外,印度每年都有許多精通英語的大學生畢業後到國外工作,其人數位居世界之冠。無論看哪個數據,印度的英語人口都僅次於美國,即便低估而算,也比舊宗主國英國的6400萬人多出兩倍。甚至有人預測,將來印度很有可能會超過美國,成為全世界英語人口最多的國家。有報導指出,近二十年來,印度會說英語的人成長了十倍之多,雖然這個數字的來源不明,但印度英語人口近年來急速成長是不爭的事實。印式英語將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變種英語”。

英語是印度的第二官方語言,很多母語不同的印度人都是用英語溝通。事實上,英語本是英國統治印度時強迫印度人學習的“殖民象征”,如今已落地生根,成為印度的第二語言。也就是說,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外來語言”而不是“外國語言”,但也不是“母語”。印度憲法規定的聯邦官方語言是印地語,雖然印地語是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但會說的人也只占國民的三分之壹(約四億人),普及程度實在有限。在印度多元的環境下,唯壹能夠“統壹”的語言就只有英語。就這層意義而言,英語可說是印度的第二國語。

要在印度社會生存,英語除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還是強而有力的武器。他們學習英語不僅是為了跟外國人交流,更是為了跟本國人溝通。英語是印度企業的基本溝通媒介,熟諳英語是在印度升官發財的必備條件。

日本的大公司,比如日產、迅銷(優衣庫母公司)在2012年將英語定為公司官方語言,本田也宣布於2020年實行該政策,其他像是朝日、夏普、三井、軟銀等也將陸續跟進,這都是為了應對全球化浪潮,而印度的大企業從很久之前就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甚至早在英國殖民時期,對印度人而言,英語是經營公司、買賣生意的必須工具。

在這樣的文化下,精通英語與否將嚴重影響社會地位高低。“英語”成為印度人判斷壹個人來日是否有成的重要基準,因此,在印度社會不會說英語非常不利。這種英語能力高低所造成的社會差別待遇又稱為“英語差別待遇”(English Divide),而印度正是“英語差別待遇”的典型社會。總的來說,印度從英屬時期開始學習英語,英語成為印度同胞之間的溝通語言,並從中發展出差異和差別待遇。

也因為這個原因,印度父母拼了老命也要讓孩子學習英語。他們知道學習英語能讓孩子在社會上無往不利,因此,家境允許的人自是不用說,有些父母甚至不惜借錢讓子女上英語授課的幼兒園(這在當地稱為“English Medium”)。用英語授課的初中等教育機關基本上都是私立學校,學費相當昂貴。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父母仍願意花中本讓孩子從小學英語,英語托兒所、幼兒園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不分城鄉皆是如此。有壹種說法認為,印度人之所以會對學英語趨之若鶩,是因為IT業非常看重英語能力,這也是近年來印度英語人口急速上升的原因之壹。

在上述的情況下,印度彌漫著壹股“英語至上”的氣氛,尤其在五星級飯店、上流社會社交場所的會員制俱樂部、高級餐廳更是如此。我認為這和過去的英國統治有關,“英語”已然成為社會威信的象征。我們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做出不同的打扮,印度則會根據不同時間、地點、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印度人對語言的敏感度非常高,何時該說英語、何時該說當地語言他們都壹清二楚,當機立斷切換語言對他們而言簡直是易如反掌。不要說我這種語言殘廢,就算是英語很好的人,因為從小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也很難掌握。

印度的國內人口流動有壹主要特征——他們經常會“跨邦遷移”(邦等同於省),很多人都會到母語不同的邦工作。印度原則上是以“語言分邦”,每到另壹個邦,等於是進到不同語言的新世界。邦界附近的路牌都會用兩種語言文字標示,在這樣的環境下,附近居民也都被“訓練”成雙語人士,大多都看得懂兩種語言。而聚集各路人馬的大都市更是“語言大拼盤”,宛如印度全國的縮影。

印度人常因調職等因素遷居他邦。有些人會帶著傭人壹起搬家,有些人則會在當地雇用新傭人。若選擇後者,就必須用當地語言和新傭人溝通,這時就必須學習當地語言(北印多通用印地語)。而小孩跟著父母搬家轉學後則呈現“三聲道”狀態——在家說母語,在外說當地語言,在學校說英語。簡而言之,印度是壹個多語言國家,要在印度順利生活,至少得會說兩、三種語言。

不少印度人都能說流利的英語和當地語言,若將會點英語能基本溝通的人算進去,印度的雙語人口至少超過壹億人。不過,因為有些特別的詞語又或是話題只有用英語表達才到位,所以“印式雙語”並不追求兩種語言說得壹樣好。他們的詞匯體系是用英語建構而成,有些英語已深植腦中,甚至找不到可互換的當地語言,遇到這類詞匯就只能用英語表達。所以,印度人在說話時,經常會隨著話題的轉換而交錯使用兩種語言。

用當地語言聊天時,他們也會配合對方的教育程度、話題,在對話中摻雜英語單字或諺語,這樣其實比全部使用當地語言更順口、更自然。教育程度越高,對話中英語出現的比例就越高,甚至還會參雜“各種”語言。

能說兩種語言的人英語叫做“Bilingual”,擁有雙語讀寫能力的人則稱為“Biliteracy”。能夠“雙語聽說”可不代表能夠“雙語讀寫”,很多“英語達人”雖然能口頭使用當地語言溝通,卻無法閱讀、書寫當地文字。尤其是自幼接受英語教育的人,他們的識字能力是基於英語培養而成,大部分都不會讀寫當地文字。雙語尚且如此,三語讀寫流利的“Triliteracy”就更為少見了。

反觀我們,基本上使用中文處理所有領域詞匯,少數縮寫或專用術語也都有對應的中文譯名,這雖然值得自豪,但也造成雙語溝通能力不足的現象。

有個腦筋急轉彎是這樣問的:

會說兩種語言的人叫做“雙語人士”(Bilingual)。

會說三種語言的人叫做“三語人士”(Trilingual)。

會說多種語言的人叫做“多語人士”(Multilingual)。

請問,只會說壹種語言的人叫做什麽?

科學的答案是“單語人士”(Monolingual),但作為腦筋急轉彎,答案是“美國人”……

仔細想想,美國雖是多元民族國家,在語言使用上卻異常地單調。眾所皆知,英語是美國唯壹的官方語言,美國憲法沒有“官方語言”的相關條文,各州也沒有相關規定。印度就不同了,他們的語言種類非常豐富,甚至有“四裏異俗,八裏異語”的說法,光是官方認定的語言就多達二十二種。有些邦除了文字不同,就連語系都不壹樣。為了經營生活,他們基本上都會復數種類的語言。舉例來說,我那位去清奈的朋友遇到的保安就會說五種語言。他出身自南印安得拉邦,家裏是說泰盧固語(Telugu);他是伊斯蘭教徒,和穆斯林朋友是用烏爾都語(Urdu)溝通;會說烏爾都語就會說印地語;加上他在清奈工作,所以也會說泰米爾語;而身為壹個保安,會說英語是必備條件。他能夠在各種不同情況下隨心所欲地切換語言,著實令我羨慕。同為安得拉邦人的印度前總理納拉辛哈·拉奧(Narasimha Rao)就更厲害了,他會說印度、歐洲***計九種語言。

只要是受過英語教育的印度人,英語水準基本上都非常高。自小學英語的人自是不在話下,即便是上大學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的人,出社會後都能勝任需要英語能力的工作。以前看壹本書的作者介紹,作者是錫克教徒,從小學到高中都是用旁遮普語上課,直到考上旁遮普大學的大眾傳播學系,才開始接受英語教育,然而他大學畢業後,卻當上印度英語報紙權威《印度時報》的記者,之後更搬到加拿大,在溫哥華壹家當地英語報社當記者,最後搬到多倫多改當自由記者,還用英語出版了暢銷書。像他這樣的英語高手,居然不是從小學習英語,而是進入大學後才開始用英語聽課,聽了短短幾年就有如此成就,妳說令不令人驚訝?這類例子在印度可說是不勝枚舉。

總而言之,不知是什麽原因導致印度人似乎有壹種語言天賦,雖然口音實在難懂,但學習和適應能力極強,在我看來遠超過舞蹈天分。畢竟出了寶萊塢,跳得非常出色的並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