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仿的年紀,別人已經壹步步走向理想的生活,而自己還在每年幾百塊的調薪和狹小的升職空間裏掙紮,說心裏不酸,那是假的。
但是小李想不通,大家當年都旗鼓相當,有些甚至還不如自己,怎麽就都比自己過得好?
和小李壹樣疑惑、不甘的人不在少數,時過境遷的感覺莫過於此,往往被老師偏愛的優等生成了蕓蕓眾生中的平凡人,而那些讓老師頭痛不已的問題生就成了有車有房有事業有家室的民營企業家。”
不要將學生思維代入社會
有些人看到同學的成功可能會心生懷疑,能考進MBA應該都是憑關系,他肯定是買彩票壹夜暴富了,或者他家庭條件本來就好,又或者他肯定是投機倒把賺的。拋開機遇、運氣、家庭因素這些客觀條件不說,同學之間的差距其實很早之前就存在了。
學生時代對於成功的評定主要來自於成績好,但是成績好只能證明學習能力或記憶能力相對較強,並不能作為判定未來是否成功的要素。校園裏單壹的考核標準限制了不同角色的潛力發揮,以至於同學間的種種差距被考試成績的幾分之差而取代。但進入社會後,壹個人的自我認知能力,判斷力,意誌力,抗壓力和人際關系等壹系列的綜合能力,都將成為決定未來的關鍵因素。
當然在MBA學習中,也是如此的道理,如果有考入MBA準備學習的同學應該意識到這壹點!
同學總有比妳厲害的地方
有些同學看起來只是比別人更熱情開朗,但其實他特別擅長有效地溝通和取得信任,情場、職場都如沐春風;有些人存在感太弱了,弱到讓人記不住名字,卻沒想到他壹直是校園英語角去的最早的那個,早就在校外翻譯界嶄露頭角;更有壹些當年讓人不屑壹顧,在宿舍開小賣部、或者幫忙跑腿賺小錢的同學,畢業幾年就把各種小生意、小買賣做了個遍,積累了別人無法想象的經驗和人脈。
身為優等生可能只關註這次考試又比別人多了多少分,卻忽略觀察周圍同學真正的能力和潛力所在。
所以,當面對同學賺的比妳多,混的比妳好時,自怨自艾只會徒增挫敗感,有效地比較和改變才是縮小,甚至彌補差距的唯壹辦法。
同學比妳強在哪?
心理學中的社會比較理論發現,通過社會比較,人們可以覺察到社會行為發展的方向性,從而有意無意地改變自己的社會行為。也就是說,與同學比較,可以被運用為壹種積極的內驅力,促進主體行為的發展和改變。
靠近那些比妳成功的同學,客觀積極地對比妳和他身上的相同與不同,了解對方培養良好習慣和優秀能力的方式,不斷地修正及提升自己。
將比較結果轉化為內部思考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壹番比較過後,審視和觀察也應該由向外看,轉為向內看。問問自己,某位同學四年如壹日,雷打不動堅持5點鐘起床讀英語的瘋狂意誌力妳有沒有?如果沒有,該怎樣逐漸培養?
再問自己,另壹位同學就讀MBA後壹堆朋友、人脈,這樣的高超的人際交往能力妳具備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應該怎樣從每壹件事上改變自己待人接物的方式?
持續的自我反思可以幫助人更好的認識自己,圍繞著某個具體目標進行不斷的實踐和調整,找對自己的問題和解決辦法,能力提升是遲早的事。
人生下半場,只和自己比
“魚有魚道,蝦有蝦路,成功的人都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活法。”與他人的比較是壹個學習和提升自我的過程,而真正的成功則來自於對內心意願的有的放矢。
高曉松在壹次訪談中曾說過,“到了下半場,敵人只剩下自己”。在經歷了壹系列和環境的鬥爭,和他人的鬥爭後,客觀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察曾經做出的每壹個選擇,會發現只有遵從自己的原始意願,做真正符合自己喜好和長處的事,才能避開做無用功帶來的沈沒成本,實現理想和現實的雙贏。
守得初心,方能行遍天下。
正如世界經理人“守初心 行天下”十大管理實踐評選活動的優秀企業家們,他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立意行天下,時刻堅守自己內心的追求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