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壹歲) 12月4日(舊歷十月三十日),生於江蘇省泰興縣城關功家巷舊宅。譜名屬“世”字輩,名世溱。父石庵公,母李氏,泰興縣人,是年皆四十壹歲。兄三:世淦、世□、世瀠。
1899年(四歲) 二哥因肺病夭折。父親失業,家貧無以為生,賴典當度日。
1900年(五歲) 觀《三國演義》繡像,父親為之講解,從父識字始。
1901年(六歲) 入私塾。讀《龍文鞭影》等蒙學書。
1904年(九歲) 泰興縣創辦初等小學,稱蒙學堂。初入丙班,旋升乙班。
1905年(十歲) 入官辦高等小學(時稱東門大學堂,其前身為襟江書院)預備班。
舊歷三月二十壹日,父親去世,終年五十壹。
朱東潤
1906年(十壹歲) 入幼幼小學(初等小學)甲班。從汪民甫先生讀《左傳》,甚得汪先生器重,並蒙字以“東潤”。
1907年(十二歲) 年初,三哥世瀠應征投軍,入清新軍第九鎮。 春,從幼幼小學畢業。以第壹名考入襟江小學。秋,得族人資助,赴上海投考南洋公學附屬小學。被錄取,編入二年級。
1909年(十四歲) 獲南洋公學國文大會小學組第壹名,得獎金四元,購《經史百家雜鈔》壹 部。
1910年(十五歲) 夏,自南洋公學附屬小學畢業,因家貧及族人資助中斷,準備輟學。秋,得南洋公學堂長唐文治先生資助,升入南洋公學中學部。
1911年(十六歲) 10月10日,武昌起義。上海光復後,參加南洋公學巡邏隊護校。10月(舊歷九月十八日),三哥世瀠參加江蘇第九鎮起義,組織監獄暴動,事敗,在南京遭清軍殺害,年僅二十六歲。
1912年(十七歲) 於南洋公學讀完中學二年級。秋季輟學,旋入上學文明書局任校對。年底,入商務印書館任《小學月報》編輯助理,為時兩月。
1913年(十八歲) 加入留英儉學。秋,乘日本長崎九號輪船赴英國留學。
1914年(十九歲) 入倫敦私立西南學院就學。課余從事翻譯以濟學費,譯稿發表於《申報》等處。
1916年(二十壹歲) 3月,為參加國內討袁戰爭,放棄轉為公費生,搭日本船回國。至新加坡,聞袁世凱已死,遂經上海返泰興。不久,復往上海,入《中華新報》任地方新聞編輯。
1917年(二十二歲) 秋,應聘赴廣西梧州,任廣西省立第二中學外語教師。寒假中,與同事陳柱、馮振等同遊梧州附近夠用,賦詩倡和,印有《寒假倡酬集》。聞南洋公演老師去世,作挽聯吊之,因不善書,請人代筆,由此立誌鉆研書法。
陳尚君與導師朱東潤教授合影
1918年(二十三歲) 暑期回泰興,定婚。女方名鄒蓮舫,十九歲,本縣人,縣立女子高等小學三年級肆業。
1919年(二十四歲) 夏,辭廣西省立第二中學教職。轉應南通師範聘,並兼任江蘇省立第七中學(南通中學)教師。
1920年(二十五歲) 年初(舊歷年底),回泰興完婚。春季開學,攜妻同往南通。
1921年(二十六歲) 執教於南通師範。10月,長子君達出世。
1923年(二十八歲) 執教於南通師範。次子君遂出世。
1926年(三十壹歲) 執教於南通師範。長女清於出世。
1927年(三十二歲) 6月下旬,應邀往南京,任中央政治會議處秘書。在寧僅八十日,因不滿官場腐敗與政治黑暗,9月中旬辭職,仍回南通師範任教(時改稱張謇中學)。
1929年(三十四歲) 4月,離南通,應聘前往武昌武漢大學,任預科英語教師。文學院長聞壹多囑開英文國學論著和中國文學批評史兩門課程,並安排壹年時間準備中國文學批評史講義。
1930年(三十五歲) 執教於武漢大學。夏,長子君達因患腦膜炎於家鄉夭折,年僅十壹歲。
1931年(三十六歲) 武漢大學新校舍建成。擔任中國文學批評及寫作課程,並於武大《文哲季刊》發表有關中國文學批評之研究論文,改任中文系教授。
1933年(三十八歲) 執教於武漢大學。《詩經》研究論文先後於《文史季刊》發表:壹、《國風出於論質疑》,二、《詩大小雅說臆》,三、《古詩說摭遺》,四、《詩心論發凡》(後加緒言壹篇,集為《讀詩四論》,1940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1937年(四十二歲) 8月,全民抗戰始。秋,武漢大學教學逐步停止。寒假,取道廣州、香港,經上海回泰興。婚後撙節薪入,所建新宅初步完成。
1938年(四十三歲) 居泰興。於上海滬光中學泰興分校臨時兼課。9月,幼子君邁出生。11月,接武漢大學電報,命往四川樂山報到。12月初,離家赴川,先由上海至香港,繞道越南,再經雲貴,間關入蜀。
1939年(四十四歲) 1月14日,抵樂山武漢大學報到。未久,開授《史記》研究課程,並撰《史記考索》。秋,母親於泰興去世。
1940年(四十五歲) 執教於樂山武漢大學。開始傳記文學研究,撰《中國傳記文學之發展》等。
1941年(四十六歲) 執教於樂山武漢大學。撰《八代傳記文學敘論》。開始撰寫《張居正大傳》。
1942年(四十七歲) 8月,辭武漢大學教職,離樂山。往重慶,任教於中央大學。《後漢書考索》寫作完成。
1943年(四十八歲) 執教於重慶中央大學。教學以外,用力於傳記文學研究與寫作。《張居正大傳》完成。由開明書店出版。《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中國文學批評述論》、《史記考索》等著作,陸續由開明書店出版。撰寫《王守仁大傳》(此書迄未出版,手稿後於十年動亂中散失)。
1945年(五十歲) 8月,抗日戰爭勝利。9月,泰興第壹次解放。
1946年(五十壹歲) 6月,與中大師生集體復員返南京。於中央大學中文系任教同時,又兼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課程。泰興第二次解放。
1947年(五十二歲) 秋,赴無錫國學專修學校任教。
1948年(五十三歲) 春,二女秀若死於肺結核,年僅二十二歲。秋,至江南大學兼課。
1949年(五十四歲) 春初,泰興第三次解放。4月,無錫解放。10月,中華人民***和國成立。秋,脫離無錫國專,於江南大學中文系任教。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1950年(五十五歲) 春,江南大學成立師生員工聯席會議,被推為主席,不久,遭校方解聘。秋,撰成《楚辭》研究論文四篇:壹、《楚歌及楚辭》,二、《離騷的作者》,三、《淮南王安及其作品》,四、《離騷以外的屈賦》。對《楚辭》作者及時代提出與眾不同之意見。
1951年(五十六歲) 春,赴北京人民出版社工作。未久,赴濟南,作者齊魯大學歷史系。《楚辭》論文四篇,由葉聖陶後推薦,陸續發表於《光明日報》。文章發表後受到郭沫若等批評,未予論答。續寫《“帝高陽之苗裔兮”疏證》《疏證》二文(未發表)。秋,脫離齊魯大學,往上海,任滬江大學中文系教授。
1952年(五十七歲) 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0月,因院系調整,轉至復旦大學任中文系教授。
1954年(五十九歲) 撰《左傳選》,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出版。就《左傳》研究提出兩個問題:壹、《左傳》的性質及書名,二、《左傳》的作者及時代。
1955年(六十歲) 妻攜孫女邦薇來滬定居。
1958年(六十三歲) 大躍進。撰寫《陸遊傳》、《陸遊研究》和《陸遊選集》。
1959年(六十四歲) 1月,回泰興。提議捐獻住宅,代地方辦圖書館。秋,有關陸遊研究三部著作完成(1960-196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1960年(六十五歲) 2月,參加上海市西北建設職工慰問團,赴陜西、甘肅、寧夏及青海四省,慰問支邊職工。8月,參加新《辭海》審定工作。
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1961年(六十六歲) 2月,出席全國大學文科教材會議,被指定為文科教材《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主編。開始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學院合作編寫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1962年(六十七歲) 3月,應邀往蘇州江蘇師範學院講學。秋,復旦中文系承擔編訂之《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編兩冊出版。
1963年(六十八歲) 轉入梅堯臣研究。先編出《宛陵文集分卷編目表》,確定改編《苑陵文集》計劃。4-10月,撰成《梅堯臣傳》,隨後又完成《梅堯臣詩選》,並開始編寫《梅堯臣集編年校註》。5月,應邀往合肥安徽大學講學,並觀摩博物館所藏鄧石如書法作品。
1964年(六十九歲) 8月,回泰興,再與地方洽談捐屋事宜。應邀往泰興中學為全縣高中語文教師作演講。12月,《梅堯臣集編年校註》基本完成。考慮下壹步傳記寫作計劃,初擬撰寫《蘇軾傳》,準備近壹年後放棄,轉而以杜甫、陳子龍為研究對象。
1965年(七十歲) 再次向泰興縣文教局提出捐屋辦圖書館的建議。12月初(舊歷十月底)七十歲生日,與妻同遊南翔古漪園。
1966年(七十壹歲) “文化大革命”開始。6月,學校教學逐步停止。靠邊,遭批判,取消教授工資待遇。
1967年(七十二歲) 先後被遣往寶山縣長興島、羅店等農村改造。期間曾計劃為壹勞動婦女寫傳,以頌揚中國婦女堅忍刻苦品格。
1968年(七十三歲) 在校勞動改造,繼續接受批判。11月30日,妻不堪忍受精神與病痛折磨,含冤去世。孫女亦被遣往市郊農村插隊落戶。獨自料理生活,備嘗艱辛。
1969年(七十四歲) 又至羅店勞動,曾於半夜與青年學生壹同急行軍,天黑行癡,氣喘幾絕,頑強堅持,幸未仆倒。此後心臟病屢犯。
1970年(七十五歲) 在校勞動。恢復工資待遇。
1971年(七十六歲) 參加《二十四史》中《舊唐書》、《舊五代史》校點工作。1974年(七十九歲) 《舊五代史》等校點結束,又參加《春秋左傳》等書校點工作。
1976年(八十壹歲) 粉碎“四人幫”。開始《杜甫敘論》寫作。
朱東潤《杜甫敘論》
1977年(八十二歲) 繼續撰寫《杜甫敘論》。
1978年(八十三歲) 獲平反,推翻壹切誣蔑不實之辭。恢復中文系系主任職務,重新主持中文系工作。招收唐宋文學研究生。修訂有關梅堯臣研究之三部著作。
1979年(八十四歲) 1月,復旦大學中文系及所在裏弄為鄒蓮舫召開平反昭雪大會。5月,《梅堯臣傳》由中華書局出版。
1980年(八十五歲) 10月,《梅堯臣詩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1月,《梅堯臣集編年校註》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1年(八十六歲) 辭去中文系系主任職務,任名譽主任。3月,《杜甫敘論》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11月修訂後之《讀詩四論》(改稱《詩三百篇探故》),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秋,赴京參加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壹屆會議,任文科評議組成員,並任首批文科博士生導師。修訂歷年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為《中國文學論集》。準備《陳子龍及其時代》寫作。泰興縣政府派員至滬,洽談接受捐屋事宜。
1982年(八十七歲) 撰寫《陳子龍及其時代》。8月1日,泰興縣政府舉行捐屋交接儀式。派三子君道、三女惠如為代表前往參加,無償捐屋二十四羊、書刊四千余冊及部分家具。
1983年(八十八歲) 3月,《中國文學論集》由中華書局出版。
1984年(八十九歲) 1月,《陳子龍及其時代》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5年(九十歲) 開始《元好問傳》寫作準備。招收傳記文學博士研究生。
1986年(九十壹歲) 撰寫《元好問傳》。健康狀況漸衰,教學著書,仍不稍懈。12月6月,復旦大學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協會、泰興縣委及縣政府假上學作協禮堂,聯合舉辦“慶祝朱東潤教授九十壽辰及執教七十年紀念會”。
1987年(九十二歲) 屢病住院,治療出院後仍堅持工作,以“教師終於講座”自勵,繼續博士生論文指導及傳記寫作。12月初,《元好問》初步寫成。18日,博士生李祥年畢業論文答辯通過。20日因全身黃疸,再入長海醫院接受治療。
1988年(九十三歲) 1月15日,由長海醫院肝膽外科施行手術搶救。手術診斷:胃癌、肝門淋巴結轉移,並發阻塞性黃疸。彌留之際,仍以工作未完成為念。2月10日下午4時49分,逝世。2月15日,於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遺體告別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