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學術中的學派自古有之,它的形成史源遠流長,派別形形色色,多不勝數。“學派”壹詞的英文為“school”(它與英文“學校”同音異義);德文為“Schule”;法文為“école”,皆源於希臘文“skhole”壹詞。
英文的“school”(現代含義包括“學校,學院,學習,學業,授課,求學,全校學生,學派,流派,門生,弟子,訓練,鍛煉”等)註1由希臘文“skhole”→拉丁文“schola、 scola”→古英語“scol”→中古英語“scole”演變而來。希臘文“skhole”壹詞的本義為“躊躇、阻止、抑制”,引申義為“空閑,閑暇”。古希臘市民(擁有市民權的男性自由民)壹般不參加日常勞動和工作,日常勞動和工作皆由奴隸和下層人負擔,因而古希臘文中沒有“skhole”(空閑,閑暇)的對應詞“勞動,工作”,只有skhole的否定式存在。古希臘擁有“閑暇”的人,大多為貴族和男性自由民,他們以擁有大量的“閑暇”為榮。在充足的閑暇消遣時間中,這些“閑人”要麽作詩,作曲,繪畫,聽音樂,健身,打獵,要麽探討自然科學和哲學,尤以相互討論學問和辯論真理引以為時尚,古希臘“學問”便由這種有利於身心健康的“休閑”活動產生而來,“閑暇”成為古希臘人創造思想、學術和文化的基本前提條件。在這種相互討論互教互學的過程中,為滿足“學習”和辯論需要的“講學場所”、“辯論園地”和“公***講演場所”應運而生,因而“skhole”開始派生用以指“講學場所”(即現代人所稱的“學校”和“學院”)、“辯論園地”和“公***講演場所”。有了這些場所,必然會有“講學者”和“聽講者”,“skhole”進而派生用以指“學習,學業,授課,求學,門生,弟子”等等。
現代英文“scholastic”(現代含義包括經院哲學家,學究,學生)便由希臘文“skhole”(講學場所=學校)→希臘文“skholazeine”(學習)→希臘文“skholastikos”(好學的,博學的)→拉丁文“scholasticus”(好學的,博學的)演變而來。古希臘最負盛名的“柏拉圖學園”(由此形成了“柏拉圖學派”,又稱“學園派”)、“路凱恩學校”(公元前335-323年,雅典城外亞裏斯多德任教的學校)、“萊森學園”(亞裏斯多德派講學的學園)等等中的“學園”,大多以拉丁文“lyceum”(學園,講學場所,學術講演場所)表示,它在當時實與拉丁文的“schola”(講學場所)的含義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