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和流行於古稱巴陵的湖南嶽陽壹帶,故得名巴陵戲。因巴陵舊屬嶽州,又名“嶽州班”。它主要有昆腔和彈腔兩種聲腔,用湖廣者、湘北方言聲調演唱。明末已有演出。巴陵戲的昆腔,源於明代盛行的昆山腔。清代中葉,昆腔曾在嶽陽流行。清乾隆前後,巴陵戲逐漸以唱彈腔為主。彈腔包括“北路”的西皮與“南路”的二黃。清末是巴陵戲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被稱為“巴湘十三塊牌”、“巴湘十八班”的職業班社。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歷史演義和話本,***計540多個。22006年5月20日,巴陵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