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徒是多數鳥類遵循的壹項季節性習性。每年壹到秋天,各種在北方繁殖的鳥類,帶著幼鳥成群結隊地飛往南方過冬,第二年春天再返回北方產卵育雛。鳥類的這種由於季節周期性的更替而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所進行的壹年兩奔的移居現象,稱為遷徙。
根據遷徙的性質,可把鳥類分成留鳥和候鳥。留鳥是終年棲居在繁殖地區而不遷徙的鳥類,如麻雀、喜鵲等;候鳥是隨著天氣冷暖的變化,沿著固定的路線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移居的鳥類。對壹個地區來說,將夏季遷來繁殖,秋季飛到南方越冬的鳥類稱為夏候鳥;將冬季飛來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鳥類稱為冬候鳥;將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在南方越冬,只在春秋兩季南北往來遷徙路過本地的鳥類稱為旅鳥。由於我國地域寬廣,南北氣候差別很大,有些鳥類在我國北方是夏候鳥,在南方則是冬候鳥,故候鳥劃分隨地區而不同,並非南、北都適應。
候鳥遷徒的距離有長有短,短的如我國的白鷺、白枕鶴,春、夏在我國東北棲息繁殖,秋末季則飛渡日本南部去越冬。有的則需飛行很遠的路程,要越過高山,飛越重洋,如在我國東北繁殖的紅腳隼,遷徙時經過遼寧、山東、江蘇、福建,再飛越印度洋,壹直飛到非洲東部或南部越冬。有人在北美的海岸給壹只尚未學會飛的北極燕鷗套環,結果90天後這只鳥在14500公裏外的非洲東南部被捕。另壹只在俄羅斯北極海岸被套環的海鷗竟在澳洲再度被擒,至少飛了22500公裏。
鳥類遷徙時飛行的高度,壹般情況下,不超過1千米,順風時飛得高些,逆風時飛得低壹些。雷達觀測雀形目鳥類夜間遷徙高度多數在500米左右,小鳥只在100余米左右。遷徙的速度通常為60公裏左右,快的可達80公裏,慢的也要超過40公裏,夜間比白天快。在春季北返時的遷飛速度比秋季快,而且多數為雄鳥最先達到繁殖地。遷徙時壹般白天不飛行,只作休息,於日落後半小時至1小時開始進行徹夜遷飛,在午夜前達到高峰。它們多半會選擇晴天飛行,陰雨天休息,但也不絕對。飛行距離較短的鳥類壹天的飛行不超過100公裏,長距離飛行的鳥類日行程為150~200公裏,中途遇到食物豐富的地方,要停下來休息。多數鳥類都沿著海岸和內陸河流遷徙。
無論鳥類遷徒的距離有多遠,它們的飛行路線始終不變,更不會弄錯方向。關於鳥類的空間定向和導航問題,有人提出鳥類能根據地球的磁場定向,近些年來有人提出鳥類可以根據太陽和星辰的位置定向。這些見解都有壹定的道理,但不能令人完全信服,需要人們利用高科技繼續進行研究。
對鳥類遷徙的研究,最常用的是環誌法。即用有編號和套環機構地址的鋁合金環套在捕到的活鳥腳上,經測量登記後將鳥釋放,當這些鳥再度被捕或射殺時,請獲鳥者將該環取下寄給套環機構,用以比較兩次捕捉的時間和地點。雖然環誌回收率不是很高,但也能從有限的環誌上得到許多有用的、有價值的資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