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流行於青海、甘肅、寧夏、新疆、西藏等地區。
《花兒》被譽為大西北之魂,是國家級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花兒起源於甘肅南部的臨夏,岷縣等山區,居住在這裏的漢、回、藏、東鄉、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眾只要有閑暇的時間,都要漫上幾句悠揚的花兒。2006年5月20日,花兒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花兒其實是學術界的壹種叫法,當地人叫做“漫花兒”,更準確地說叫“漫花”,由於當地發音多帶“兒”音,所以“漫花”外人聽起來就是“漫花兒”了。從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兒”的關鍵在於“漫”,與我們常說的“漫談”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花兒會”這天,青年男女就會背上幹糧,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兒”,類似其他地方的趕廟會或踏青。他們以歌會友,或單打獨唱,或壹問壹答,互相對唱,總之不拘泥於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兒”。
曲調:
花兒音樂高亢、悠長、爽朗,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鮮明。不僅有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而且有豐富的文學內容。反映生活、愛情、時政、勞動等內容,用比、興、賦的藝術手法即興演出。雖然大部分花兒的內容與愛情有關。
但在歌頌純真的愛和控訴封建禮教及社會醜惡現象給戀人造成生死苦難的同時,深刻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語言樸實、鮮明,比興借喻優美,有比較高的文學欣賞和研究價值。20世紀80年代,花兒的演唱形式已發展到花兒歌舞劇。
據統計,河湟地區有上百種曲調,不同的曲調有著不同的“令”。按流行地區分為“河州令”、“湟源令”、“川口令”、“循化令”、“互助令”、“西寧令”等。
按照花兒的襯詞又分為“白牡丹令”、“尕馬爾令”、“花花尕妹令”、“好花兒令”、“溜溜兒山令”、“楊柳兒姐令”、“水紅花令”、“咿呀咿令”等。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