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惱》是俄國作家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創作的短篇小說,描述的是壹位名叫姚納的車夫,壹心想跟別人談談他才死不久的兒子,減輕壹些內心的傷痛,可幾次三番沒有人聽他的,結果他只好把滿腹心事向他的小馬訴說。
主人公姚納並沒有提出改善自身生活境遇的任何要求。甚至,他對於自己長期沈浸在困苦中的感覺也早己遲鈍近於“麻木”,他僅僅還保留著壹顆慈愛的父心。因此在強忍著喪子之痛時,要求人們賜予壹點最起碼的憐憫,以便慢慢地驅散胸中的愁雲慘霧,使他能夠勉強地在這冷酷的人間度過余生。不料,姚納所見到的人,壹個個地泯滅了惻隱之心,同情他的居然是不通人言的小母馬。
作者借此表現出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強烈地渲染出沙皇俄國的世態炎涼。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
擴展資料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采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鬥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紮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百度百科-苦惱 (契訶夫創作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