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聽完合唱後(如黃河大合唱)大家都有什麽心得啊?

聽完合唱後(如黃河大合唱)大家都有什麽心得啊?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傑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壹個宏願:用音樂表現中華民族的苦難、掙紮和奮鬥,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終取得勝利的信心。《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創作沖動的必然結果。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奔赴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當他見到黃河的驚濤駭浪,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不禁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萬山叢中遊擊健兒的抗敵英姿,更強烈地震撼著詩人的心弦。在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詩人開始醞釀創作壹部長篇朗誦詩。不久,光未然因行軍時不慎摔傷,回延安住院治療。冼星海與他在上海時就認識,得知消息後前去看望。見面後光未然談起創作朗誦詩的構想,冼星海聽後十分興奮,希望他把它寫成歌詞。稍後,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創作的沖動,躺在病床上,壹連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詩句,經人協助筆錄,終於完成了《黃河吟》,這也就是後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1939年春的壹天,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在延安的壹個寬大的窯洞裏舉行晚會,光未然和冼星海都應邀參加。光未然帶病壹氣呵成地朗誦了自己的這部新作。冼星海聽完朗誦後,壹把將詩稿抓在手裏,激動不已地說:“這是壹部中華民族的史詩。我要把它寫成壹部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氣魄的大合唱。這將是中國第壹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壹定及時為妳們趕出來!”

冼星海於3月26日開始了大合唱的創作,到3月31日,《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僅用了六天時間!這雖然還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為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冼星海不愧為是作曲大師!

在欽佩冼星海的才華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他為創作這部作品付出的艱辛勞動。實際上,在拿到歌詞後的壹個多月裏,他做了壹系列的準備工作,不僅為收集創作素材作了細致的調查,而且為寫作大型作品進行了先期的“練筆”——完成了第壹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的創作和排練演出。他還多次要求人們講述渡黃河的情景和感受,對很多細節都再三追問。他還去學唱船工號子,後來用到了《黃河船夫曲》中。在創作期間,他經受了疾病的困擾和夜以繼日的辛勞。為了盡善盡美,他支撐著病痛之身反復推敲,每寫出壹章,就請人試唱,再做修改,僅《黃河頌》就改了三次。

《黃河大合唱》創作完成後,在冼星海的幫助和輔導下,經過十余天的排練,於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敵演劇隊第三隊演唱,鄔析零指揮。緊接著,從4月25日起,冼星海又連續十次親自指揮“魯藝”的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合唱隊員從開始的60多人,陸續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壹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100余人的魯藝合唱團,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演出結束後,毛澤東等領導人都站起來熱烈鼓掌,感動地連聲說“好”。以後,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會,《黃河大合唱》都是主要節目。1939年7月8日,周恩來聽了《黃河大合唱》後也給予高度評價,並贊譽冼星海“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統壹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贊揚和歡迎,並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蜚聲海外。1940年,劉良模把《黃河大合唱》的樂譜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文首次在美國演唱。從此,《黃河大合唱》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緬甸、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泛演唱,成為中國最早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的音樂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對《黃河大合唱》的簡譜版進行修訂,定名為“交響大合唱《黃河》”。這次修訂,在原來八個樂章的基礎上,加寫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寫了說白和各樂章之間的音樂,重新編配了以交響樂隊伴奏的合唱總譜。由於冼星海當時遠離祖國,生活動蕩,總譜完成後沒有機會試奏和修改,還有不盡完善之處。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樂會上,《黃河大合唱》第壹次被搬上了蘇聯舞臺,由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出,用俄語演唱。1956年,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指揮俄羅斯合唱團和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用俄語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雄壯而激奮,深刻地反映了抗戰時期的時代、生活和群眾的革命精神,成為時代的強音、民族的心聲,震撼著神州大地,鼓舞著中國人民奮勇抗敵,奪取抗戰的勝利。《黃河大合唱》的成功之處,在於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融聲樂、器樂、文學於壹體。就合唱而言,給人以音樂與文學“協奏”的感受;歌詞與音樂意境高遠,形式靈活多樣,富於歌唱性和音樂性;貼近勞苦大眾,雅俗***賞,富於普及性;註意用情節、戲劇性渲染刻畫人物;從藝術借鑒上看,它還帶有西方“康塔塔”的成份。全曲由八首歌曲組成,既各成章節,又渾然壹體。《黃河大合唱》是壹部高度概括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民反帝鬥爭的裏程碑式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傳世名作,在世界音樂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看來,《黃河大合唱》產生的震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相比擬。

直到今天,《黃河大合唱》以及據其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仍是國內外音樂舞臺上最受歡迎的曲目之壹。不久前,中國愛樂樂團指揮余隆告訴我,2005年2月23日至4月1日,他們到歐美七個國家的22個城市巡回演出,鋼琴協奏曲《黃河》仍然是震撼西方樂壇的作品。他在描述在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演出這部作品的情景時說:“《黃河》時而翻卷澎湃,時而深沈低回,時而輕舒徐緩。在20分鐘的演奏過程中,我與全體演員始終噙著眼淚,年輕鋼琴家郎朗的真誠淚水也與親切的琴聲壹起,感動著臺下的聽眾。美國聽眾和中國藝術家的情緒完全溝通融匯,人人熱淚盈眶……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這個享譽全球的文化殿堂,最讓我感慨和難忘的,不是樂團對古典名作的獨到詮釋所引來的全場歡呼,而是加演鋼琴協奏曲《黃河》帶來的巨大震撼。加演壹曲整整20分鐘的大作,是音樂會中的罕見之舉!”我想,愛樂樂團這樣安排,是因為這部作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