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綠營兵和八旗兵,八旗兵和綠營兵有哪些不同?

綠營兵和八旗兵,八旗兵和綠營兵有哪些不同?

八旗兵和綠營兵有哪些不同?

八旗兵分為駐京八旗和駐防八旗?駐京八旗也稱京營八旗?禁旅八旗,分為郎衛和兵衛?

駐防八旗由鑲白?正紅?正藍?鑲藍?鑲紅等下五旗擔任,分駐全國沖要城鎮,以畿輔?東北?內蒙古為最多,作為震懾地方的武力,分由各地將軍?都統?城守尉統率?

八旗兵為世兵制,在16歲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選?余丁和不滿16歲的幼丁,可以挑補為養育兵,即預備兵?

綠營兵是參照明代軍衛制度改編和新招的漢兵,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建制單位,因而得名?有騎兵?步兵和守兵之分,騎兵和步兵也稱戰兵,沿江和海處設有水師?

八旗兵和綠營兵都實行薪給制,按年或月發壹定的銀餉和米糧?武器裝備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鳥槍?銃槍?擡槍及火箭?火球?火罐?噴筒等火器,此外還有雲梯?藤牌?鹿角等?八旗兵的薪餉和武器裝備均優於綠營兵?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八旗兵與綠營兵戰鬥力下降?此後組建的湘軍?淮軍?防軍?練軍又相繼不堪用,最後的新軍也隨清朝的滅亡而終?

清代兵俑

清朝的八旗軍和綠營軍的區別在哪

八旗和綠營都是清朝常備軍,八旗相當於野戰軍,綠營相當於地方部隊。

清朝初期,只有八旗軍,包括滿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八旗是壹種軍民合壹的制度,它既是軍事編制,也是行政編制,平時按旗籍從事生產勞動,戰時按旗籍 *** 男丁出征打仗。 清廷入關後,地盤大了,人口多了,既要鎮守地方,又要和南明軍隊、農民起義軍作戰,而滿、蒙、漢八旗軍隊加起來滿打滿算也才十幾萬人,很明顯不夠用,所以清朝接收了大量的投降的明朝軍隊,改編為仆從軍,地位待遇低於八旗兵,用來守備地方和當炮灰,因為使用綠色的旗幟,所以稱為綠營兵。 清朝中後期,由於八旗軍腐化墮落,到了不少馬甲兵(八旗騎兵)連馬都不會騎的地步,所以不得不把原來低人壹等的綠營兵當主力使用,也就是說,綠營兵的地位和作用提升了。比如三潘之亂時,綠營實際已經是平叛的主力。 總而言之,綠營兵就是清朝入關後投降的原明朝軍隊,而漢八旗則是清朝入關前投降的明朝軍隊。因此有壹種觀點認為,明朝是被自己的軍隊給推翻的。 是什麽意思,八旗兵和綠營兵的區別,綠營兵圖片

八旗兵都是滿族人,而綠營兵壹般都是 ***

清朝前期時綠營兵是很重要的常備軍,後來因為國力衰弱操練不力,最後變成了巡防部隊;而八旗兵壹直都被清朝皇帝當做自己的最精銳部隊培養的,兩支不同的軍隊,由於執政者的偏見不同,所以差距很大。 至於圖片的話,我給妳描述壹下,那種帶著圓頂帽子的就是綠營兵,而那些穿著甲衣頭上帶著鐵甲的便是八旗兵 綠營漢軍和八旗漢軍的區別和聯系

主要有兩點

壹:漢軍八旗的人員如八旗戶籍,享受滿洲籍待遇;綠營只有漢族待遇 二:漢軍八旗相當於中央軍,歸皇家調動;而綠營相當於地方軍,地方的總督、巡撫﹑提督皆可調動。 清入關以後,正規軍隊有八旗兵和綠營兵兩種,兩者全有壹定的數額而且是經常設置的,所以稱為額設制兵。此外還有“土兵”,是少數民族部隊,雖然也是經常設置的,但為數不多,只在四川、甘肅、湖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 *** 、青海有之(《清史稿·兵誌》五)。又有“鄉兵”、“團練”、“練勇”、“防軍”等等,都是臨時招募專備壹事之用的,事定即行裁撤或者改編,所謂“旋募旋散,初非經制之師”(《清史稿·兵誌》四),所以不算作正規軍隊。同治以後,陸續采用新式槍械,訓練新式軍隊,於是“練軍”、“防軍”、“防練軍”、“新軍”、“自強軍”、“得勝軍”種種名稱隨之而起,後來劃壹改為陸軍,逐漸淘汰了綠營,成為正規軍隊,但是新軍制計劃沒有完成,清朝已經滅亡。八旗兵是清在關外原有的軍隊,它和八旗戶口是分不開的。滿洲戶口編制,每三百人編壹牛錄(漢語譯為佐領),作為基本單位,五個“牛錄”組成壹個“甲喇”(漢語譯為參領),五個“甲喇”組成壹個“固山”。“固山”是滿洲戶口編制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各有壹個專用的顏色作旗幟,因此漢語就譯“固山”為“旗”。當1601年時,滿洲人少,只分四個“固山”,用黃、白、紅、藍四種顏色作旗幟。1615年,人口增多,又加了四個“固山”,於是將原來旗幟周圍鑲上壹道邊子,黃、白、藍三色旗幟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成了八種不同的旗幟。不鑲紅邊的黃色旗幟稱為整黃旗,就是整幅的黃旗,簡稱正黃旗;鑲紅色的黃色旗幟稱為鑲邊黃旗,簡稱鑲黃旗,俗寫廂黃旗。其他三色也壹樣。合起來稱為八旗(《清太祖武皇帝實錄》卷壹,案《八旗通誌》及《清會典事例》卷壹壹壹壹全認為1614年已改八旗,但《實錄》紀載在前,所以采用它的說法,作1615年)。最初每旗全由壹個滿洲大貴族管理,永久不變,稱為“固山額真”,譯漢語就是旗主,這是氏族制的殘余,後來逐漸改變,入關後已沒有固定的管理貴族,“固山額真”的名稱也在1723年取消,改為“固山昂邦”,漢語的譯名在1660年定為“都統”,其後沒有變動(《光緒會典事例》卷壹壹壹壹)。由於人口的增加,牛錄的數目也加多,但清統治者不願多加固山,於是打破五個甲喇編—固山這壹戶口編制的限制(軍隊中還存在),所以清朝只有八旗。在最初成立旗的時候,所有的戶口都要編進去,不分部族,所以壹個旗內,有滿洲人,有蒙古人,也有 *** 。1635年,因為蒙古人漸多,於是另外成立蒙古八旗,旗色與原來八旗相同,將原來的八旗稱為滿洲八旗。但是原在滿洲八旗中的蒙古人並沒有撥出來,所以滿洲八旗內還有蒙古人(《清史稿》列傳十六傳論)。1631年,將各旗的 *** 撥出,另編壹旗(王氏《東華錄》),後來定名為漢軍,以黑色為旗幟,1639年分為純皂(黑),皂鑲黃,皂鑲白,皂鑲紅四旗(《清文獻通考》卷壹七九,局版,頁七)。1642年也擴充為八旗,旗色改為與滿洲、蒙古相同,取消了黑色。清入關時,滿洲、蒙古、漢軍各有八旗,實際是二十四旗(《清文獻通考》卷壹七九,局版,頁四),但習慣上仍統稱之為八旗。編如八旗的人戶,稱為“旗人”,又稱“旗下人”,編入某旗即為某旗人,他們的子孫也算某旗人。八旗戶口三年壹調查,不許旗外的人假冒入冊,也不許旗下人遠離本人所屬的牛錄(佐領)居住(《光緒會典事例》卷壹壹壹三,商務小字本,頁壹)。八旗人戶在居住上,屯駐上,行軍、狩獵上,以及祭祀班列上,全有固定的方位:黃旗在北,白旗在東,紅旗在西,藍旗在南。同時分為左右翼,左翼是鑲黃、正白、鑲白、正藍四旗,又稱東四旗,右翼是正黃、正紅、鑲紅、鑲藍四旗,又稱西四旗。任何場所它的方位次序都不能變(《光緒會典》卷八四,頁壹)。順治以後的八旗,又有上三旗與下五旗之分,上三旗是鑲黃、正黃、正白三旗,其余五旗稱為下五旗。這是入關前旗主制的殘余,由於皇帝原是這三旗的旗主,所以這三旗後來號稱“天子自將”(《會典事例》卷壹壹0六,頁壹),皇帝的宿衛就由這三旗的子弟擔任,上三旗的包衣(管理家內事務的奴仆)也就成立壹個內務府。其他五旗原來的旗主是貴族,五旗的人與後來的皇帝沒有直接關系,所以不擔任皇帝侍衛,而管貴族王公的事,五旗的包衣也就由各旗自己管理。此外,八旗的權利義務是壹致的(皇帝的兒子成年以後撥入下五旗)。清代制度,“八旗子弟,人盡為兵”(《清史稿·兵誌序》),凡男丁年在十六歲以上就可以“披甲當差”(《會典》卷八六,頁壹),但不是同時人人入伍,而是按照兵丁類別,定出名額,在各佐領下“挑補”,分別立營訓練,稱為額兵。額兵以外有“隨甲”,是武官的隨從。此外均稱“余丁”。“余丁”和不滿十六歲的“幼丁”,可以挑補“養育兵”,就是預備兵(《會典》卷八六,頁壹)。清代八旗兵分親軍、驍騎、前鋒、護軍、步軍五種。又從上列各營內選拔神機營,從前鋒營內選拔健銳營,從驍騎營漢軍內選拔槍營、炮營、藤牌營,從滿洲蒙古習火器的兵中選火器營,是為特種兵。現在把它表列於下(《光緒會典》卷五二、卷八六、卷八七)。清代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兵 別營 別部 族 別性 質每佐領下挑補人 數親軍 前鋒 前鋒 護軍 鳥槍護軍 馬甲馬甲馬甲 馬甲 炮甲炮甲鄂爾布步軍步軍神機營兵上三旗親軍營 前鋒營 健銳營 護軍營 內外火器營 驍騎營驍騎營藤牌軍 槍營 內火器營炮營驍騎營步軍營步軍營神機營滿洲蒙古 滿洲蒙古 滿洲蒙古 滿洲蒙古 滿洲蒙古 滿洲蒙古漢軍漢軍 漢軍 滿洲蒙古漢軍漢軍滿洲蒙古漢軍滿洲蒙古漢軍皇帝的侍衛親兵練習騎射步射 練習騎射步射,又有壹半演放鳥槍 練習雲梯、擡槍 練習騎射步射 演放鳥槍 練習騎射練習騎射練習藤牌 練習長槍 練放子母炮練放子母炮練習紮營鹿角練習步射練習步射練習各種兵器火器和陣法二人(下五旗亦可挑取,仍撥入上三旗營) 二人 在前鋒營中選拔 十七人 六人(內外營各三人) 二十人四十二人在驍騎營馬甲內選拔,每旗壹百人。在驍騎營馬甲內選拔 壹人每旗四十人八人十八人十二人在上列各營內選拔精銳充當清代八旗兵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城內外,名額時有增減,清末凡十二萬三百零九人(《清史稿·兵誌》壹,頁十九)。在北京以外分駐的稱為“駐防”。北京附近的駐防稱為畿輔駐防,有二十六處,壹萬四千二百三十八人;在東三省各城的駐防有四十四處,三萬五千三百六十壹人;在各省的駐防有二十四處,五萬五千五百二十壹人(《會典》卷八六,頁二):合計駐防兵凡十萬五千壹百二十人。在清代,八旗兵壹***是二十二萬五千四百二十九人(曾國藩說八旗兵“其額數常不過三十五萬”,似誤)。滿族人數少,它在向外用兵時候,每得壹地,總要留壹小部軍隊駐守,監視當地人民,例如1629年留英俄爾岱駐守遵化,1630年留阿敏駐守水平,後被明朝人民驅逐出關,這是駐防之始。清人入關(1644),留何洛會駐防盛京,1645年3月遣八旗兵駐防濟寧,6月遣八旗兵駐防西安,11月遣八旗兵駐防江寧、杭州,以後遍及全國的各沖要大城。從這裏可以看出清代的軍隊主要用在防範人民方面。駐防兵又都是八旗兵,對於人民的壓迫和擾害比壹般軍隊更甚。1687年,王鴻緒曾說:“駐防將領恃威放肆,或占奪民業,或重息放債,或強娶民婦,或慌詐逃人,株連良善,或收羅奸棍,巧生紮詐;種種為害,所在時有。如西安、荊州駐防官兵,紀律太寬,牧放馬匹,驅赴村莊,累民芻秣,百十成群,踐食田禾,所至驛騷。其他苦累,又可類推。”(《清史稿》列傳五八《王鴻緒傳》)這雖說只是壹個例子,但是在整個清統治時期並沒有例外。綠營兵又稱綠旗兵,是清入關後改編和新招的 *** 部隊。它和八旗兵不同之處,除部族關系外,“八旗駐防兵由於世籍,綠旗各營兵由於招募”(《清朝文獻通考》卷壹八二,局版,頁壹);就是說,旗人(包括滿洲、蒙古、漢軍八旗)人人有挑補兵丁的義務,而 *** (不包括漢軍)對於綠營是自由應募。清代的綠營兵,北京和各省全有。在北京的稱巡捕營,隸屬於步軍統領(《會典》卷八七,頁五);在各省的按照地方的大小、遠近、險要,人民的多少(《會典》卷四七,頁四),列汛分營。由各省總督統轄的稱“督標”,巡撫統轄的稱“撫標”,提督統轄的稱“提標”,總兵統轄的稱“鎮標”,將軍統轄的稱“軍標”(只四川、新疆有之),河道總督統轄的稱“河標”,漕運總督統轄的稱“漕標”(《會典》卷四三,頁二)。標以下設“協”,副將統之;“協”下設“營”,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分別統之;“營”下設“汛”,千總、把總、外委分別統之(《會典》卷四三,頁二)。兵分三種:有馬兵、有戰兵、有守兵;戰兵、守兵全是步兵(《會典》卷五二,頁壹)。瀕海、瀕江的地方又有水師(《會典》卷四五,頁壹)。綠營兵丁練習弓箭、鳥槍、藤牌、長矛、雲梯;水師則練習水戰(《會典》卷四九,頁壹)。全國綠營兵在1812年凡六十六萬壹千六百七十壹人(《清史稿·兵誌》二)。清代八旗兵和綠營兵全是薪給制,每月有壹定的“餉銀”,每年有壹定的歲米。數目多寡不等。高的如八旗親軍、前鋒、護軍,每人月給餉銀四兩,年支米四十八斛;低的如八旗步軍月給壹兩五錢,年支米二十四斛,綠營步兵月給壹兩五錢,每月支米三鬥(以上見《光緒會典事例》,商務小字版,卷二五四,頁壹及卷二五五,頁壹。所載與劉獻庭《廣陽雜記》略有不同。又劉氏以壹斛為五鬥,四十八斛即二十四石,疑太高,似是壹斛為壹鬥。)因此清代的兵餉占每年歲出的壹半,是最大的壹筆開支。清初的歲出,凡銀二七,三八八,五八八兩,而兵餉占銀壹三,四九二,七五五兩(《廣陽雜記》卷二,石印本頁十四),為百分之四九點二。其後兵餉續有增加,1766年增到壹千七百多萬(《清史稿·食貨》六),而歲出總數約三千三百七十萬,占百分之五0點四。這只是經常的餉米,至於內外戰爭的需索供億,動輒好幾千萬,並不在內。1644年清入關,軍隊作戰以八旗滿洲蒙古兵為主,漢軍和投降的漢兵只在次要地位,1646年以後漢軍與滿洲兵並重,1650年以後就以新舊漢軍為主了,八旗滿洲蒙古兵已成次要,這說明八旗滿洲蒙古兵的質量已逐漸較漢軍降低。1675年清皇帝公開承認:“今八旗人民怠於武事,遂至軍旅隳敝,不及曩時”(《清史稿·本紀》五,順治十四年正月)。到了1673年,三藩事起,八旗兵(包括漢軍)差不多已不能作戰,清統治者只好利用 *** 的綠旗兵,前後動員了四十萬人(《清史稿·兵誌》二),每次作戰,全是綠營步兵在前,八旗兵尾隨於後。但是沒有很久,綠營兵也和八旗兵壹樣了,1687年,王鴻緒已經指出,“綠旗提鎮,縱兵害民。以及虛冒兵糧者,不壹而足”(《清史稿》列傳五八《王鴻緒傳》)。1730年以後,清統治者隨時隨事招募鄉軍和防軍,綠營漸同虛設;最後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綠營除了個別部分堅強抵抗以外,幾乎每戰失利,因而後來也就不能不提議裁汰了,但是直到辛亥革命沒有裁盡,綠營的空名目依然存在著。上面提到清代的軍隊主要用在防範人民方面,這壹點從清統治者所規定的軍隊任務上,也可以得到說明。如侍衛親軍的“宿衛扈從”(《會典》卷八二,頁壹),八旗步軍的“守衛巡警”(《會典》卷八七,頁五),綠營的“慎巡守,備征調”(《會典》卷四二,頁二),京營的“稽查巡緝”(《會典事例》卷五四六,頁壹),全是其例;而步軍統領的“統轄京營,總司緝捕”(同上),更為明顯。軍隊用途既然不放在捍禦外侮保衛人民上,訓練自然成了虛文,因之兵丁也就成為不生產,不訓練,迫害人民的暴力工具,清代軍隊窳敗的根源就在於此。這壹點也正說明階級社會的武裝部隊的本質。 清代八旗兵和綠營兵的軍紀分為哪幾類?

清代八旗兵和綠營兵的軍紀,大致可以分為紮營?行軍?戰場三大類?

清兵紮營紀律規定:兵丁在營內亂走,高聲說話,白天犯者,八旗兵鞭50下,綠營兵棍責40下;夜間犯者,若引起亂營,立即斬首?看守營門時,無故私放外人進入營地者,八旗兵鞭70下,綠營兵棍責60下?兵丁在營,敢在該管官面前妄行,或動作驕慢無禮者,罰以插箭遊營,以示警示?

清兵行軍紀律規定:兵行各按隊伍依次而前,無論道路平坦窄狹,後隊不得越過前隊,違者,八旗兵鞭50下,綠營兵棍責40下,仍插箭遊營?官兵沿途欺壓民番,恃強買賣,掠財物,毀民房?淫汙婦女者斬?兵行遇有草地方,當陸續行走,如有不顧隊伍混行,致踐踏草者,八旗兵鞭100下,綠營兵棍責80下?

清兵戰場紀律規定:戰陣之際不遵號令者;歸陣時回顧畏縮交頭接額私語者;泄漏軍機?私改密件者;將軍?參贊大臣?領兵提督?總兵等官密議軍情時私行竊聽者;探信不實,貽誤軍機者;官兵殺良冒功者,以上所列當斬?

乾隆時又特定將帥軍紀3條:統兵將帥茍圖安逸,故意遷延,不將實在情形具奏,貽誤軍機者;將帥因私忿妒忌推諉牽制,以致徒勞兵力?空費軍餉,貽誤軍機者;身為主帥,不能克敵,轉布流言,蠱惑人心,傾陷他人,貽誤軍機者,以上所列擬斬立決?

漢軍八旗和綠營軍的區別是什麽?

漢八旗與綠營軍主要有兩點區別

壹:漢軍八旗的人員如八旗戶籍,享受滿洲籍待遇;綠營只有漢族待遇 二:漢軍八旗相當於中央軍,歸皇家調動;而綠營相當於地方軍,地方的總督、巡撫﹑提督皆可調動。 綠營軍,因使用綠色旗子而得名,也稱綠旗兵,又以營為主要編制所以通稱綠營軍,兵員以 *** 為主,清初開始設置為清八旗軍的主要輔助軍隊,駐紮在全國各地,受到八旗軍的嚴密檢視,清中葉以後成為清軍主力,清末裁減。 漢軍八旗的主要來源是明末主動歸附或在之後的戰爭中被後金及其後身清朝俘獲於遼東的人丁,以 *** 為主,也有少部分漢化女真人和曾入明為官的蒙古人等等,起初均編隸於滿洲八旗之下。由於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對 *** 的種種苛政,起初的地位並不高。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便力圖改變這種狀況,漢軍的始建就是體現之壹。 湘軍和八旗綠營的異同

首先糾正壹下,您的問題裏八旗和綠營中間應該加個頓號,八旗是八旗,綠營是綠營,他們是兩支不同的軍隊,八旗軍就是清朝入關時由滿洲人和取得滿洲籍的 *** 組成的軍隊,在清朝入關後從關外帶來的八旗兵數量不夠了,就又招募 *** 組成了綠營,所以綠營裏的兵基本都是 *** ,八旗兵的待遇要比綠營強,戰鬥力曾經也很強,但入關後滿人作威作福逐漸失去了戰鬥力,綠營就成了清軍的主力,到了清末,綠營也不行了,太平天國的時候以八旗和綠營的戰鬥力根本對付不了太平軍,朝廷就獲準地方督辦團練,湖南地方的團練戰鬥力很強,後來成了正規軍也就是湘軍。

以上我說的這些可以總結出三點湘軍與八旗、綠營的不同: 第壹,來源不同,湘軍的來源是由湖南地方的團練演變而來,他們最初是經過 *** 允許的民間武裝,之後經 *** 同意收編為正規軍,八旗、綠營壹開始就是通過 *** 正式招募的軍隊。 第二,由第壹點區別就產生了第二個區別,由於湘軍是地方團練出身,士兵和各級將領間往往有宗族上的血緣關系或是世交關系,所以湘軍不象直接由 *** 招募的八旗和綠營那樣只聽朝廷的話,湘軍自成體系,與湘軍這種管理體系相同的還有淮軍,這兩只軍隊後來演變成了近代中國的北洋軍閥。 第三,戰鬥力不同,湘軍戰鬥力很強,八旗、綠營基本上沒什麽戰鬥力。 要說湘軍和八旗、綠營有什麽相同點的話,那就是這三支軍隊都是請 *** 的正規軍,都要聽請 *** 的調遣。 有哪些(33)綠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