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北京天寧寺塔有什麽建築特色?

北京天寧寺塔有什麽建築特色?

天寧寺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通體實心磚塔。全塔總高57.8米。是唐代建築風格的典型作品。

當初隋文帝將供奉的佛舍利分別在中原三十州各建壹塔秘藏,602年佛舍利入天寧寺塔。

有史書記載天寧寺石函下葬情況:隋仁壽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兩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鏡,內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駁,又類瑪瑙,潤澤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齋行道,至三日起慶時,舍利前佛香供養。燈光焰庭,眾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與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初建時的塔為木塔,有臺階可上,後寺院毀於兵燹,只余孤塔,遼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塔身高57.8米,史載"其中無階級可上,蓋專以安佛舍利,非登覽之地也"。

塔建於壹個方形磚徹的大平臺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顯著地分為塔座、塔身和十三層塔檐3部分。

塔的最下部是須彌座,有壺門浮雕壹道,須彌座上面是具有鬥拱勾欄的平座和三層仰蓮瓣,承以塔身。蓮瓣初建時是用鐵制,可以註油燃燈,清代重修後才改成磚塔。由須彌座、平座、蓮瓣三層組成的塔座承托著高高的塔身,厚實且穩重。

蓮座之上的十三層密檐輪廓線呈現豐滿有力的"券殺"。每層系綴風鈴,每逢風起,鈴聲鏗鏘。據《京城古跡考》載:原塔檐上懸"有鈴2928枚,合計重10492斤"。

塔身上部由鬥栱挑出層層密檐,鬥栱的轉角鬥栱及兩角之間的鬥栱均為斜栱的形式,保留著典型的遼金時代的建築風格。

下部四面設半圓形券門,門兩旁高浮雕金剛力士、菩薩、天部,磚柱上浮雕升降龍。所有雕飾,造型優美生動,又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天寧寺塔造型秀美端莊,挺拔穩重。特別是八角形的平面近似圓形,易於減小對風的阻力。雖然歷經800多年的歷史,且處於北京地區春秋兩季風的影響之下,仍然完好無損,為遼代磚塔的代表。

遼代時,每月初八點燃360盞燈,映襯著浮雕金剛力士、菩薩、天部,全塔3400個風鈴齊鳴。當時北京可沒有什麽高樓,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高度也不過是30.5米,天寧寺塔絕對是當年北京的標誌性建築。

明清時期,天寧寺塔的壹種神秘現象"梵宮塔影",被列入當時京城"宛平八景"之壹。《天府廣記》中稱:每天中午,天寧寺大士殿中門即使關閉,大陽光也能從門縫照進去,而此時,天寧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殿內會出現數十個塔的倒影。

據《帝京景物略》稱: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報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則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見,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體陰,避光日中,見影門隙。

寺內僧人曾傳說,天寧寺塔的飾物聲音高了,塔身就會出現光色。這種情景有時壹年壹見,有時數年壹見。

明朝嘉靖年間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晚,詩人王世貞恰好借住寺中,入夜,微雨簌簌,塔上飾物響聲高了,只見塔身發出青白色的光焰,上下閃爍,到了天亮才消失。

這座塔歷經數百年的風霜雨雪的考驗,依舊完整美麗,實為北京最珍貴的建築藝術遺物之壹。清王士禎《天寧寺觀浮圖》詩贊雲:千載隋皇塔,嵯峨俯舊京。

相輪雲外見,蛛網日邊明。

歷史上曾經記載,春節時皇帝率領百官到天寧寺燃燈供佛,祈求壹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月初八點燃360盞燈。百姓聚眾觀燈,祈禱吉祥。全塔***懸掛風鈴3400個,風作時鈴齊鳴,仿佛編鐘的聲音壹樣悠遠。有古詩為證:燈明三百六十點,最好天寧雲外塔。

風撼三千四百鈴,恨無梯級上青冥。

舍利塔院寬闊,東、西亦有配殿,東為藥師殿,西為彌陀殿。

塔院後面為清幽的四合院"蘭若院"。"若蘭"是壹個非常女性的名字,據說天寧寺早年曾是壹座庵,而且釋迦牟尼、文殊菩薩等等廟內供奉佛像與其他寺廟有所不同,這裏的佛像都有著女性壹般的面孔。

在清代,天寧寺中"設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為有名",此外還有牡丹和芍藥等花,每到春秋兩季京城中人紛紛攜酒前去賞花野眺,文人騷客前去訪古探幽,留下不少詩篇。寺中還常有賣鼻煙的,遊人多要買些回去贈送親友,故有"天寧寺聞鼻煙"的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