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世紀到1925年這900年間,廣袤的維也納森林壹直是皇家的狩獵場。在1905年制定的《維也納建設條例》中,維也納市周圍地帶被宣布為“森林--草地保護區”。1925年奧地利國家林務局接收了這片森林,采納了“近自然林業”理論作為經營維也納的指導思想。1955年,奧地利又把森林地區劃為“維也納景觀保護區”,下奧地利州的56個鄉以及維也納市的8個鎮都獨立參與森林的保護和經營。現在維也納森林的總面積為135000公頃,其中國有林占45%,鄉鎮林占10%,私有林占45%。
森林裏有許多清流小溪、溫泉古堡以及中世紀建築的遺址和古老的寺院,但最吸引人的則是壹些美麗而幽靜的小村莊。幾個世紀以來,許多音樂家、詩人、畫家在此渡過漫長的時光,產生不少名揚後世的不朽之作。“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的外祖父在維也納森林中的紮爾曼村有壹所爬滿青藤的鄉間小舍,小施特勞斯就是在這裏渡過了他的青少年時光。自1829年起,他常在維也納森林中度夏。森林中百鳥的啼鳴、流泉的嗚咽、微風的低吟、空氣的芬芳、馬車的得得聲都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誕生了。
在壹個叫海利根施塔特小村子的壹座四合院式的建築裏,有壹間貝多芬晚年時的住所。這時已患了神經性耳聾癥的貝多芬就在這裏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又稱聖城遺囑),表達了他對人世和命運的不平和抗爭。
森林中欣特布呂爾小村有舒伯特的故居,路旁有壹所破舊的磨坊,據說舒伯特創作《美麗的磨坊姑娘》的靈感就來源於磨坊主的女兒每天提著水桶打水的情景。現在林區不少村子仍保持著當年的原狀:村邊的磨坊,村口的水井,雕花和彩繪的木頭房子,小酒館門前掛著小燈,壹派田園風光。位於森林東端山麓下的格林琴村是維也納森林中最浪漫的村莊,村裏到處是古樸的霍裏格酒館。這裏也有壹棟貝多芬曾經住過的兩層小樓,從這裏向北走完壹條200米長的胡同,是壹個峰嶺秀麗的山谷,貝多芬常到這條小道散步,並獲得靈感,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六(田園)交響曲》,今天人們在欣賞這首交響曲時,腦海裏所浮現出的東西依然能在這裏找到。這條小道已被正式命名為“貝多芬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