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紅軍長征時突破的四道封鎖線是哪四道?

紅軍長征時突破的四道封鎖線是哪四道?

第壹道封鎖線:東南起於安遠、信豐,西北迄止贛州、南康、大余間,以桃江為天然屏障,南北長約120公裏,東西寬約50公裏;

第二道封鎖線設在粵北韶關的仁化縣,國軍分南北兩路,北路為中央軍,時薛嶽率領吳奇偉,周渾元2個縱隊,***4個師追擊,南路是粵軍,由余漢謀率領李振球,葉肇,李漢魂三個師堵截;

第三道封鎖線設在粵漢鐵路沿湘粵邊湖南境內良田到宜章之間;

第四道封鎖線就是湘江。

擴展資料: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蘇區紅軍進行第五次反“圍剿”作戰,由於中***中央領導人博古(秦邦憲)和***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4月,中央紅軍(紅壹方面軍改稱)在江西省廣昌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損失嚴重,形勢危殆。5月,中央書記處作出準備將中央紅軍主力撤出根據地的決定,後獲***產國際同意。

為籌劃戰略轉移事宜,成立了由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7月,中華蘇維埃***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紅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挺進;

紅6軍團從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到湘中發展遊擊戰爭,意在調動國民黨“圍剿”軍,以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但未能達到目的。

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域進攻,迅速占領了興國、寧都、石城壹線。紅軍的機動回旋余地更加縮小,在蘇區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於是被迫退出蘇區,進行戰略轉移。

10月10日,中***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8.6萬余人,從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發,開始了著名的長征。按照預定計劃,中央紅軍準備轉移到湘西地區同紅2軍團、紅6軍團會合。

10月17日,中央紅軍由雩都(今於都)南渡貢水。21日,中革軍委以紅1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

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隊編成的兩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後衛,從王母渡、新田之間突破國民黨軍第壹道封鎖線,於25日全部渡過信豐河(桃江)。

此後,中央紅軍繼續西進,至11月15日,先後從湖南省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廣東省的城口間、湖南省的良田至宜章間通過第二、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

這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轉移的戰略意圖,遂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16個師分五路“追剿”;

同時令桂軍5個師、粵軍4個師及黔軍壹部進行堵截,總兵力近30萬人,企圖將中央紅軍殲滅於湘江以東地區。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四路縱隊,從全州、興安間西渡湘江,突破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地區。當日,紅1軍團、紅3軍團擊破桂軍的阻擊進入桂北。

27日,先頭部隊紅2軍團、紅4師各壹部渡過湘江,控制了腳山鋪至界首間30公裏的湘江兩岸渡口,但後續部隊因輜重過多,道路狹窄,行動遲緩,未能趕到渡口。

此時,國民黨“追剿”軍進至全州、零陵、道縣、東安地區;桂軍5個師開至灌陽、興安壹線。為掩護中央、軍委縱隊及後續軍團渡過湘江;

紅1軍團、紅3軍團在桂北湘江兩岸的新圩、腳山鋪、光華鋪等地區,紅5軍團在永安關、水車壹帶與國民黨軍血戰五晝夜,於12月1日保護中央機關渡過湘江。

紅5軍團第34師被阻於湘江東岸,轉戰於灌陽、道縣壹帶,雖經英勇戰鬥,予敵重大殺傷,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包括師長陳樹湘在內的絕大多數指戰員犧牲。此時,中央紅軍已折損過半,兵力銳減為3萬余人。

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經過英勇奮戰,突破了國民黨軍第四道封鎖線,挫敗了蔣介石企圖殲滅紅軍於湘江以東的計劃。

百度百科——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