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第四次中東戰爭簡介

第四次中東戰爭簡介

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十月戰爭,發生於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起源於埃及與敘利亞分別攻擊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

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頭壹至兩日埃敘聯盟占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至第二周,敘軍退出戈蘭高地。在西奈,以軍在兩軍之間攻擊,越過蘇伊士運河(原來的停火線)。直到聯合國停火令生效為止,已經殲滅了壹隊埃及軍隊。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敘經過周密準備對以實施突襲和兩線夾擊,首戰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氣為之大振。埃軍渡河之役顯示出諸軍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以軍動員快速,先北後西,重點用兵,化被動為主動,尤其向運河西岸的大縱深突擊,對於扭轉被動局面發揮了作用。

大戰後期,大規模電子對抗的展開使戰場情況更為復雜,作戰損耗加大。雙方飛機損失的約60%、艦艇損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毀坦克均為各種導彈所擊毀。在戰略指導與作戰上,廣泛利用電子技術和使用各種戰術導彈,是這次戰爭的突出特點。中東戰爭給中東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第四次中東戰爭戰後影響

戴維營協議:在1977年11月,薩達特前往以色列訪問,成為了第壹個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這同時也等於承認了以色列的存在)。薩達特的訪問加速了和平運動的進展,美國總統邀請薩達特和貝京前往戴維營(Camp David,美國總統的行宮)與會,會議從1978年9月5日—17日,最後談判成功,以色列與埃及在1979年簽署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

石油危機:為了報復美國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裏的阿拉伯國家,由沙特阿拉伯領導,在10月17日決定每個月減低石油產量5%,並威脅徹底禁運。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宣布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其他阿拉伯產油國緊接著加入,並且擴大到對荷蘭以及其他壹些支持以色列的國家禁運,造成了1973年石油危機。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第四次中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