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梅花三弄》的創作背景是什麽?

《梅花三弄》的創作背景是什麽?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晉隋以來便有此曲,原是晉代桓伊所奏之笛曲,後經唐代名琴家顏師古移植為琴曲。樂曲名稱由來於音樂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調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復出現三次,由此稱《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由來故事

壹次,王徽之應召赴京師,行舟停泊在青溪側。桓伊與王徽之素不相識。桓伊從岸上路過,舟中客人稱桓伊乳名道:“此人就是桓野王。”王徽之便叫人上岸對桓伊說:“聽說足下善於吹笛,請試為我吹壹曲。”

桓伊當時已經顯貴,也曾聞知王徽之的聲名,便默默下車,坐在交椅上,為王徽之吹奏三調,吹罷,便起身上車離去,主客之間壹句話也未交談。而桓伊當時吹奏的就是《梅花三弄》。

現代版本的古箏曲《梅花三弄》:

樂曲曲調優美,旋律優雅,格調清新,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歡。很多箏家紛紛把它移植到古箏上來演奏,別有壹番風味,可以說是琴曲移植的典範之作。箏曲是在近代琴家打譜琴曲《梅花三弄》的基礎上進行移植、編訂而來。

相對於琴曲,移植後的箏曲在結構上略有變動,有刪節,顯得更為緊湊。在保持了琴味的基礎上,還充分考慮古箏的表現技巧,可謂“琴”味“箏”味兼容並包。

1972年作曲家王建中將古曲《梅花三弄》改編為鋼琴曲,其表現主題為毛澤東的詞《蔔算子·詠梅》,即“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梅花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