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和會(凡爾賽會議),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會議。
1918年11月,第壹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1919年1月,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了解決戰爭所造成的問題,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於是召開巴黎和會。這個和會因為戰敗國和中立國均未獲邀請參加,所以這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而勝利國又有大小之分別,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
分別由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裏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
和會上簽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簽訂了壹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壹起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壹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會議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及蘇維埃俄國等***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籌組壹個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權代表70人。和會及後續的活動先後完成對各戰敗國的和約,其中對德和約的凡爾賽條約是最為重要的條約,對日後的國際關系有著深遠影響。
擴展資料:
會議結果
三個人經過無數次的爭執和討價還價後,終於有了結果:英國得到了國際聯盟所規定的委任統治制度下擁有1000萬人口的領土,法國得到750萬人口的地區,包括阿爾薩斯、洛林、薩爾(法國只許占有薩爾15年,之後歸還德國)。
日本也得到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屬地,而美國的“門戶開放”原則也得以通過,美國的商品與資本可以進入這些地區,實行機會均沾,大家都有好處分享。
和會上簽訂了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德國的盟國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國簽訂了壹系列和約。這些和約和凡爾賽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壹次大戰後由美國、英國、法國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
會議通過領土分配及賠款等措施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及蘇維埃俄國等戰敗國及***產國家,但與此同時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範。
戰後德國的西部邊界、薩爾區歸屬、德國賠償和德國前殖民地的處理等問題均因帝國主義戰勝國在分贓中各有圖謀而成為和會中的難題。後經妥協,於5月7日將對德和約最後草案文本交給德國政府代表布羅克多夫-蘭曹。德國曾幾次對草案壹些內容提出異議,但英、法等戰勝國只對和約草案略做細微的改正。
6月28日在巴黎近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簽字儀式。德國外長穆勒等代表德國簽字。
對德《凡爾賽和約》由是成立對德國同盟國的和約在巴黎和會結束後另行簽署。 在中國人民的要求下,中國代表團向和會提出收回戰前德國侵占中國膠州灣、膠濟鐵路和山東的壹切權利。日本竟然要求和會同意把德國的侵華權益轉移給日本,並得到英、法的支持。
由於美、日在太平洋和遠東地區的矛盾,美國對日本的侵華野心起初持警惕態度,並表示支持中國主張。後日本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和退出和會相要挾,迫使美國最後放棄了對中國的支持。在五四運動浪潮沖擊下,中國代表團不得不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帝國主義列強還秘密擬定了對蘇俄的武裝幹涉和經濟封鎖計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