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甘肅的建築有哪些特色

甘肅的建築有哪些特色

摘要:甘肅歷史上是壹個多民族地區,由於歷代統治階級相互攻戰征掠,使甘肅成了歷史上軍事爭奪頻繁的地區。這種狀況反映到建築上,使甘肅建築非常突出地普遍具有軍事的性質,出現了大量軍事城池、長城邊墻、關隘、烽火臺、堡寨和駐兵屯田設施。而且城鄉民居也都具有防禦性質,聚居防守,莊堡棋布,尤以河西走廊地區最為顯著。也是甘肅建築特色之壹。下面我們就壹起來大概的了解壹下甘肅的古建築,以及甘肅的居民建築風格特點吧!建築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三大要素之壹和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而營造房屋與其他建築物的藝術。甘肅是祖國遠古文化發祥地之壹,它的建築也是我國最古老的獨具地方風格的建築體系之壹。據考古發現:遠在二三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甘肅就有人類活動了。公元前五千年左右的精細石器,公元前二千年左右的“半山期”、“馬家窯期”等豐富的陶器,特別是早期秦安楊家溝的白灰面住室遺址的發現,反映了遠古奴錄社會勞動人民生活及生產力發展的情況。甘肅歷史上是壹個多民族地區,由於歷代統治階級相互攻戰征掠,使甘肅成了歷史上軍事爭奪頻繁的地區。這種狀況反映到建築上,使甘肅建築非常突出地普遍具有軍事的性質,出現了大量軍事城池、長城邊墻、關隘、烽火臺、堡寨和駐兵屯田設施。而且城鄉民居也都具有防禦性質,聚居防守,莊堡棋布,尤以河西走廊地區最為顯著。秦始皇統壹六國,建立了統壹的大業。在甘肅建立了隴西郡和北地郡,下設若幹縣,郡治、縣治的城池都有壹定的規模。修全國驛道,車同軌,大修宮室。統壹修長城,使建築及其技巧迅速地豐富和提高。

壹.甘肅的建築風格

1.四合院形制

漢族民居壹如既往以木構架系統的院落式為基本特征,以地理上的秦嶺、淮河為界,形成南北不同的風格,而天水民居將南北風格相融合,兼有北方的雄厚與南方的靈秀。四合院基本形式可概括為:基本型、串聯型、並聯型和混合型。

基本型,即只有壹進院的四合院(如澄源巷現張慶麟故居北院)。

串聯型,以二進院和三進院居多,串聯型又可分為兩類:壹類是隔垂花門式,如澄源巷張慶麟故居南側兩大院;另壹類是隔過廳式,屬於這種形式的院落較多,如石作瑞故居、任士言故居等。

並聯型,前後為串聯,左右為並聯。

混合型,如澄源巷丁特故居(現在已拆)。院落以二進為多、有三進、四進者,二進之間由過廳劃分為兩個庭院天井,此天井壹般呈矩形,與處於同緯度地區的民居庭院的長寬比接近,滿足采光、遮光、通風、排水、接地氣等需要,又能隨意巧借壹日光影之變化和壹年四季之變化給人帶來自然樂趣。

2.很強的內向品格

天水歷史上處於封閉的內陸腹地,民風民俗都樸實而具有獨特的特點,民居建築依然如此。院落外各立面展現的是封閉的後檐墻外觀,灰調、粗糙、厚實、冷峻;而院落內具有濃郁的內向界面,各單體建築面向庭院的二維主立面,為庭院空間提供了明顯的內向界面,由於大多數院落的四面屋身處於金柱位置並充滿著柔美的木質門窗紋理,這種濃郁的內向界面強化了庭院的內向品格;四面廊道亦裏亦外、亦外亦裏的“過渡空間”、“中介空間”極具親和力,在金柱濃郁、內向品格的木質墻面的襯托下,使廊道更帶有明顯的室外內化性。如“馮國瑞故居”等。

3.儒家禮樂秩序

中國傳統的庭院式布局與封建禮教制約下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結構相適應,圍合的庭院式空間,構建了壹個封閉的小天地,在這個封閉的小天地中,嚴整縱深的庭院組合,中軸突出的對稱格局,提供了建築空間的主從構成、正偏構成、內外構成和向背構成。這些空間構成都被賦予了禮儀上的尊卑第等意義。透過正院與偏院,正房與廂房,外院與內院,前庭與後庭等等空間的主從、內外劃分,庭院組群充分適應了封建禮教嚴格區分尊卑、上下、親疏、貴賤、男女、長幼、嫡庶等壹整套的倫理秩序需要。如南北宅子、賈公館、馮國瑞故居等正是中國傳統的庭院式布局,體現了儒家“禮”文化意象。同時,如馮國瑞故居等這樣的天水民居四合院,四面房屋四面廊道的院落,很好地體現了中心庭院的明亮空間、檐廊“灰”空間、室內“暗”空間的層層過渡關系,這也體現出中庭式院落空間由公***空間到模糊空間再到私密空間的層次關系,這種層次關系展現的建築形態的內向品格,室內外空間的有機交融,以及對庭院內花木扶疏的自然景觀的收納滲透等等,都表現出天水民居庭院式布局審美上的人倫之“樂”,即“樂”的感情教化與和諧作用。

4.結構科學合理

天水古民居建築結構從木構架形式上屬於擡梁式結構,這種構架形式也是北方地區厚墻厚頂的民間建築的構架。但嚴格地說應歸於土木混合結構,即所謂“木骨泥墻”與“木椽泥頂”之類,而實際在承重上還是以木構為主,墻主要起維護作用,也有增強木構架剛度與側向穩定性的作用。土木結構建築能廣泛分布於民間,主要是由於它具備了在當時生產力條件下的技術經濟上的合理性。承重結構與圍護結構的明確分工,承重構件可以結合地區特點形成多樣的民間木構架形式,圍護構件不拘壹格,可以用當地低廉易取的墻體材料,發揮就地取材的長處。這些使木構架體系突破了地區性的局限而得以廣泛分布,從而形成富有鄉土特色的民間木構架建築的多元形態。“禮”的規範的制約作用,正統建築核心文化的輻射作用,對民間土木混合結構建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天水明清民居采用擡梁式框架結構,民間稱托件房,其柃、梁、柱節點榫卯聯接,緊密牢固且具有良好的抗變形性能,天水歷史上發生多次大地震,但眾多民居歷經幾百年而完好無損,證明其良好的抗震性能。

5.建築材料

天水原為盛產林木地區,建築選優質松木制作柱、梁和柃椽,多數柱梁粗壯驚人,往往超過結構需要的許多倍。天水古民居所用磚瓦脊獸,都是用粗細適當的粘土燒成,色彩壹致,強度高,耐腐蝕。天水土的資源非常豐富,土層深厚容易挖掘,而且多數地方的土含砂量少,很有粘性,拌水成泥,容易粘結成型,是廉價適宜的建築材料。

6.裝飾樸素大方

天水民居多木雕,垂花門是天水民居的木雕精品。其他房屋上的木雕集中在檐口之下的裝修上,由雀替、大小耍頭、柱上鋪做和柱間鋪做以及鋪做間花板組成。內檐裝飾有碧紗櫥、落地櫃、炕櫃、神架等,均美觀而不落繁瑣花哨的俗套。天水民居的木雕不同於南方徽派民居和北方晉商民居的精雕細刻,其線條回轉流暢,簡潔粗獷,美觀大方而不細密縟繁,具有文人氣息、美觀大氣的雕刻風格。磚雕主要見於大門內天井的照壁上,為仿木磚雕,雕刻圖案以佛八寶、暗八仙、五蝠捧壽、松竹梅歲寒三友等內容多見,既增添了民俗文化氣氛又不顯豪華奢靡。

7.因地制宜原則

天水民居主體建築隨街巷方向而有坐北朝南(連騰霄故居、哈瑞故居、馮國瑞故居等)、坐南朝北(石作瑞故居、自由路汪家院等)、坐西朝東(任士言故居、育生巷張氏民居等)、坐東朝西(自治巷張氏民居等)等朝向,並不(也不可能)都是坐北朝南的最佳朝向。天水民居采用的土木混合結構,其土的部分是未經焙燒的土“胡基”或夯土墻,它取於自然,融於自然,冬暖夏涼,有資料介紹,當土墻的厚度達到30cm(以上時,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效果,是地地道道的生態建築。

8.庭院的景觀

植物景觀是庭院的基本要素之壹,天水庭院自古以來重視花木的種植。天水民居院落中,以花為主,僅在堂、室階前有臘梅和石榴等稍高大的植物種植。對於不大的院落來講,高大樹木不宜過多,否則會影響到庭院的景觀。熱愛生活的天水人十分註重庭院的美化,花卉品種的選擇十分講究:早春二月,賞迎春花迎風怒放;三四月份,看海棠花開;四、五月份,觀各色牡丹盛開,繁榮富貴;夏季裏,月季、石榴、石竹等爭相開放,花色繁多,壹派生機;入秋之季,有菊花展現風姿,君子風範,緣墻的五色地錦呈現紅色或橙色,頗為壯觀;寒冬季節,更有臘梅淩霜傲雪,令人心生景仰。天水尚存的明清民居,是天水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之壹。登高俯視古城區,在大城文廟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南北宅子於民主西路南北兩側相呼應;在西關仍保留著成片的古民居區,那裏有壹條又壹條古巷,小巷中是壹院院明清民居。親切而熟悉,安逸而靜謐,有著另壹種氛圍與別壹樣情懷。歲月流逝,鬥轉星移,這壹院院明清民居,幾多變遷,幾多興衰。在這些深巷宅院中、古井老樹旁、家祠繡樓上所發生的往事,就象壹頁頁剛剛掀去的天水地方史,成為這座城市歷史的見證。

甘肅各地區寺廟眾多,以夏河拉蔔楞寺、張掖大佛寺、山丹大佛寺等為代表。寺內塔更是傑作。各地區塔德形式也是多姿多彩,以張掖木塔、華池雙塔、蘭州白塔、湘樂宋塔、平涼市磚塔、民勤喇嘛塔等,結構獨特,自此僅以個別為例。

二.甘肅特色的古建築概述

甘肅有什麽著名的古建築呢?甘肅莫高窟、甘肅嘉峪關、甘肅大佛寺、長征勝利會師塔等甘肅建築,其中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也是甘肅特色建築的代表建築之壹。具體內容如下: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壹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壹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壹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余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遊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註意。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僅有少部分保存於國內,造成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檐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誌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北區的243個洞窟(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竈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壹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_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泥等。圓雕、浮雕除第96、130窟兩尊大佛,第148、158兩大臥佛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為木骨泥塑。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10余厘米。

三.甘肅特色的居民建築概述

甘肅民居主要成分當屬四合院行制,也是漢民族自漢唐以來民居建築發展的主流。這種建築形式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思想,充分體現了封建宗族制度的需要,極大限度的滿足了大家族、大家庭的居住、生活需求。受當地傳統風水觀念支配,院落大門多座院之東南,廁所置於院之西南角。院內雨水則匯流於西南排出院外。四合院大門多采用屋宇門形式。即是將倒座東側稍間辟作門道,而在倒座後墻上開門的壹種大門。門框、門扇堅實厚重,造形簡約樸素。

采用此種門的實用目的有二:壹是天水歷史上華戎雜處、戰事頻繁,兵災匪患較多;倒座後墻堅固高竣,在此開門封閉安全。二是大門形制簡樸可以藏拙不顯豪富。除此而外,亦有部分大門采用對山式墻垣門,即大門對著前院東房山墻開南門,或對著西房山墻開北門。

甘肅歷史上處於封閉的內陸腹地,民風民俗都樸實而具有獨特的特點,民居建築依然如此。院落外各立面展現的是封閉的後檐墻外觀,灰調、粗糙、厚實、冷峻;而院落內具有濃郁的內向界面,各單體建築面向庭院的二維主立面,為庭院空間提供了明顯的內向界面,由於大多數院落的四面屋身處於金柱位置並充滿著柔美的木質門窗紋理。

這種濃郁的內向界面強化了庭院的內向品格;四面廊道亦裏亦外、亦外亦裏的“過渡空間”、“中介空間”具親和力,在金柱濃郁、內向品格的木質墻面的襯托下,使廊道更帶有明顯的室外內化性。如“馮國瑞故居”等。

中國傳統的庭院式布局與封建禮教制約下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結構相適應,圍合的庭院式空間,構建了壹個封閉的小天地,在這個封閉的小天地中,嚴整縱深的庭院組合,中軸突出的對稱格局,提供了建築空間的主從構成、正偏構成、內外構成和向背構成。這些空間構成都被賦予了禮儀上的尊卑第等意義。

透過正院與偏院,正房與廂房,外院與內院,前庭與後庭等等空間的主從、內外劃分,庭院組群充分適應了封建禮教嚴格區分尊卑、上下、親疏、貴賤、男女、長幼、嫡庶等壹整套的倫理秩序需要。如南北宅子、賈公館、馮國瑞故居等正是中國傳統的庭院式布局,體現了儒家“禮”文化意象。

同時,如馮國瑞故居等這樣的民居四合院,四面房屋四面廊道的院落,很好地體現了中心庭院的明亮空間、檐廊“灰”空間、室內“暗”空間的層層過渡關系,這也體現出中庭式院落空間由公***空間到模糊空間再到私密空間的層次關系,這種層次關系展現的建築形態的內向品格,室內外空間的有機交融,以及對庭院內花木扶疏的自然景觀的收納滲透等等,都表現出天水民居庭院式布局審美上的人倫之“樂”,即“樂”的感情教化與和諧作用。

相關推薦:

甘肅文化習俗知識大全帶妳走進敦煌文化聽隴劇看甘肅花兒識甘肅文化

伏羲文化起源於什麽時候伏羲文化的文化源頭文化貢獻概述

隴東皮影有哪些藝術特征隴東皮影特征及傳承保護概述

甘肅花兒藝術特點甘肅花兒歷史起源

蘭州鼓子有哪些藝術特色蘭州鼓子曲藝形式及特色概述

隴劇有哪些行當流派隴劇的流派及藝術特色概述

甘南藏戲起源於什麽時候甘南藏戲的藝術特征及影響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