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拼音是ér zi
兒子,指赤子、嬰兒;孩童;稱謂,指父母所生的男孩。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免冠謝曰:‘教兒子不謹。’兒: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兒張口哭笑。“兒”是漢字部首之壹,從“兒”的字大都與“人”有關。
本義:幼兒。古時男稱兒,女稱嬰,後來孩童都稱兒。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兒在繈褓中,有頭、身、臂膀,兩足象並起來的樣子。“子”是漢字的壹個部首。本義是:嬰兒。《漢書.戾太子劉據傳》:“武帝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臺於湖。天下聞而悲之。”
古人用“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表示排行次序。老大稱伯或孟,老二稱仲(有時也作中),叔子則不壹定是第三子,幼子(最小的兒子)稱季。如果壹個人有三個兒子,那麽第三子可以稱“叔子”,也可以稱“季子”;如果壹個人正好有四個兒子,那麽叔子就是第三子。
如果有四個以上的兒子,那麽除老大、老二及幼子之外的所有兒子,都可以稱為叔子。因為“叔子”的不確定性,所以後來就改用了其他表示法。如:老大稱長子,老二稱次子,老三稱三子,老四稱四子,老五稱五子,最小的兒子稱幼子。
正史中,表述法主要有兩種(以某人有五子為例):壹種模式是“長曰、次曰、三曰、四曰、幼曰(或五曰)”,意思是“長子名叫什麽、次子名叫什麽、第三子名叫什麽、第四子名叫什麽、第五子名叫什麽”。另壹種模式是“長曰、次曰、次曰、次曰、次曰”
這種模式在記述時很簡單,這裏的幾個次曰含義不同,分別對應第二子、第三子、第四子和第五子。男兒,是家庭中的成員,由父母所生的子女中的男性孩子,又叫息。男兒的老婆叫息婦。
後來叫媳婦、兒婦、子婦、男婦,女兒,是家庭中的成員,由父母所生的子女中的女性孩子。女兒的老公叫女婿、兒婿、女夫。ACGN界中畫手或文手的原創角色自帶人物設定,包含外形、性格、經歷等。男性角色為兒子,女性角色則為女兒,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