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幢幡是什麽?幢幡簡介

幢幡是什麽?幢幡簡介

幢幡是什麽?幢幡簡介

 「幢」,梵語稱為dhvaja,音譯為「波多迦」、「波哆迦」、「馱縛若」;「幡」,梵語稱為Ketu,音譯為「計都」,漢文的同意字為「幡」。幢幡原在印度時期,是用以表征王室貴族出巡時,所用的儀仗器具,另據日本學者研究,「幢幡」則又有軍旗之意。「幡幢」後為佛教所用,成為供養諸佛菩薩的佛堂、佛殿的莊嚴器具。而在中國自古即有「幢」、「幡」二物;「幢」所指有兩義,壹為旌旗壹類的旗幟,另壹類是指舟車上如同車蓋的帷幔;而「幡」,則是指直掛式的長條形旗幟。清代文人葉昌熾(公元1849年——公元1917年),則是認為佛教傳進中國的幢,壹開始與幡、蓋等物品,同為在佛前供養,多半以絲帛制成,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才開始有了雕刻石材為幢。

 現今幢的形狀,多以圓蓋為頂,下有五色布幔接起,成壹圓筒狀,而於圓蓋頂上繡有寶珠圖樣,稱為寶幢、如意幢或是摩尼幢等,於幢上繡有諸佛菩薩聖號或是佛教吉祥圖案。而幡的形狀,大致分為三部分,幡頭、幡身、幡足。頂部幡頭為三角形;幡身為長形,多半會繡有佛菩薩聖號、吉祥圖案或梵文字樣等;幡足則為長條飄帶。幡的材質大多為布質,亦有金屬、玉石、木質、絹絲等,其顏色以黃、紅居多,但也有因不同科儀的使用關系,顏色則出現有五色(紅、黃、青、白、黑)、八色(白、紅、黑、煙色、赤色、青、黃、赤白色)等;並因不同的儀式性質,則產生有續命幡、命過幡、施餓鬼幡等不同形式。

 臺灣現今多以「幢幡」連稱,尺寸不壹,端看寺廟殿堂大小為制做。常見幢幡懸掛在寺廟的堂柱、庭前或是大殿上的佛像兩旁,用以做為莊嚴道場、佛堂之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