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故事 - 八年級上冊音樂教案:八音之樂

八年級上冊音樂教案:八音之樂

八音之樂

(壹)以圖:

這壹單元與其年級下冊中的“華夏古韻”相呼應,是為學生了解民族樂器及器樂音樂而設立的。在“音樂故事”欄目中,結合欣賞琵琶曲《十面埋伏》,介紹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笛子獨奏《姑蘇行》配以清淡雋秀的水粉畫《水鄉》,極具藝術魅力;二胡獨奏《光明行》展示了二胡的音色和果敢剛毅的音樂性格;《十六版》《行街》《小放驢》《-十番鑼鼓》等是我國各具代表性的器樂合奏形式。本單元的特色還在於集中認識代表民族打擊樂器,並據此安排了學打鑼鼓經,模仿戲曲人物出場的手眼身法步等。在音樂知識方面介紹了八音、弦索、江南絲竹、打擊樂器、鑼鼓經等。

(二)重點與難點:

本單元的重點是通過講故事、欣賞、表演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理解我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間音樂的有關材料,壹及音樂相關文化的有機關聯。

難點是教師如何把握不同欄目的教學意圖,以及如何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靈活取舍教學材料。

(三)材料分析:

1、《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十壹首的大型琵琶曲,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

這首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初含量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此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壹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

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壹次有名的戰役。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猛烈打擊下,琴王朝宣告滅亡。此時,劉邦的漢軍和項羽得出均展開了逐鹿中原、爭霸天下的鬥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由於西楚霸王項羽驕矜、優柔寡斷而壹再坐失良機,錯過消滅劉邦漢軍的機會,到該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十萬之眾。深夜,張良吹曉,兵士唱楚歌,使楚軍感到走投無路,迫使在烏江展開壹場格鬥,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勝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使壹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十面埋伏》最早見於記載的是1818年出版的《華秋萍琵琶譜》。1895年出版李芳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重獎她改名為《懷陰平楚》。但這是壹首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傳統樂曲。早在十六世紀末年,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壹書中就記述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楚漢》以取得生動狀況。文中寫道:“《楚漢》壹曲,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余其柔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段文字說明,《十面埋伏》的內容、結構和音樂形象與《楚漢》壹曲所描述的大體壹致,證明它的流傳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第1課時)

教學內容:

1、介紹中國民間樂器。

2、音樂故事:楚漢相爭。

3、音樂欣賞:《姑蘇行》《光明行》《十六版》。

教學目標:

1、介紹八音樂器,使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中國民間樂器。

2、通過音樂與古石像結合的形式,使學生了解琵琶曲《十面埋伏》的產生年代、創作背景以及它應體現出的情緒特征。

3、通過欣賞《姑蘇行》《光明行》《十六版》來了解中國民間器樂曲的演奏形式、風格特征。

教學過程:

1、結合樂器圖向學生介紹中國的八音樂器分類法,並舉例說明。

2、讓學生聽賞《十面埋伏》,並用語言描繪出這首樂曲的內容、情緒。之後可由教師進行補充,完整地敘述“楚漢相爭”的故事。再次請學生帶著故事仔細聆聽壹遍。(播放VCD)

3、欣賞《姑蘇行》《光明行》。

(1)問:能否聽出這兩首樂曲是用什麽樂器演奏的?它們的風格特點有什麽不

同?

(2)播放錄音。(VCD)

(3)請學生回答問題,由教師補充。

(4)介紹《光明行》的曲作者劉天華的生平以及代表作。

4、欣賞弦樂合奏《十六版》。

(1)介紹《十六版》是選自《弦索十三套》以及《弦索十三套》的作者、產生年代等。

(2)問:能否聽出樂曲中有哪些樂器在演奏?它的演奏形式與前兩首有何不同?它體現了什麽樣的風格特點?

(3)播放錄音。

(4)請學生回答問題,由教師補充。

小結:為了繼承和發揚我們中國的音樂文化,並把它推向世界,許多偉大的音樂人在努力,許多我們的同齡朋友,比如那些學習民樂的同學也在努力。而我們呢?就奉獻壹份熱愛吧!

課後記:通過欣賞,不斷培養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熱愛。

(第2課時)

教學內容:

音樂欣賞:《行街》《小放驢》。

1、介紹中國打擊樂器。

2、音樂欣賞:《十番鑼鼓》。

教學過程:

1、欣賞《行街》《小放驢》。

(1)問:能否聽出這兩首樂曲是用什麽樂器楊奏的?它們的演奏形式分別是什麽?它們在音樂風格和曲調上有什麽不同?

(2)播放錄音。

(3)請學生回答問題,教師歸納總結。

(4)分別介紹江南絲竹、吹打樂的流行區域、樂器組合、音樂風格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2、介紹中國打擊樂。

(1)講解中國打擊樂器的種類以及幾種打擊樂器,如大鑼、堂鼓、小鑼、大鑔、梆子、小鑔等,並由教師演示這些樂器的演奏方式。

(2)請學生來演奏,並用語言來描繪這些打擊樂器的不同音色。

(3)再學生掌握這些打擊樂器的演奏方式後,可要求學生按照壹定的節奏、強弱變化來演奏。可由強到弱來演奏。以提高學生的興趣。

3、欣賞《十番鑼鼓》。

(1)講解《十番鑼鼓》的名字來由、流行區域、音樂風格、音響效果。

(2)播放錄音。

小結:通過今天的講解,同學們初步了解了我國打擊樂器的流行區域、音樂風格、音響效果。

課後記:如果有實物讓學生親自演奏會更好。

(第3課時)

教學內容:

1、了解並學打鑼鼓經。

2、音樂表演:合著戲曲打擊樂的節奏來表演。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壹步了解打擊樂以及打擊樂在民間音樂中的重要地位,感受戲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壹致性。

教學過程:

1、復習大鑼、堂鼓、小鑼、大鑔、梆子、小鑔的演奏方式。

2、解釋鑼鼓經,並舉例說明。

3、學打鑼鼓經《沖頭》《急急風》。

(1)可先讓學生唱出這兩首鑼鼓經的節奏直至熟練。

(2)讓學生分別練習鼓、梆、大鑼、小鑼、小鑔的節奏制止熟練。

(3)讓學生合練。

(4)也可讓學生互換樂器,以使學生熟悉各種樂器的演奏方法。

4、音樂表演:

(1)問:戲曲的角色有哪幾種?它們分別具有哪幾種特征?戲曲的表演應註意哪些方面?

(2)讓學生觀看戲曲節目,請學生留意演員的造型、角色以及表演。

(3)請學生回答問題。

(4)將全體學生分成兩組,壹組學生表演戲曲中“聲、旦、凈、醜”四中行當,壹組學生用打擊樂伴奏。打擊樂的節奏可由教師設計,也可由學生設計。在表演時,兩組的學生可以對換表演。表演後,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自己、他人和集體的表現作簡單的評價,並互相交流感受,提出改進的意見。

小結:通過學習鑼鼓經,進壹步了解打擊樂以及打擊樂在民間音樂中的重要地位,感受戲曲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壹致性。

課後記:興趣很高,但要把握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