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吹歌的傳承,得上溯到明末宋大運那壹代,到現今已經是第10代。
“在中國河南省省會鄭州市西南壹個叫超化的小鎮,吹歌以其獨特的魅力,在漢族民間流傳了300多年。這個源於4000年前的商周時期、出自宮廷,被譽為中國民族樂器活化石的古老音樂,因為苦澀難學,因為後繼乏人,因為其嚴格的行規,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 村裏人說,流傳下來的管子,只剩下三根,其中壹根因為傳人不願意拿出來,管子再也沒露過面。
現在只有兩名管子手,吹高音的叫王國卿,他17歲開始學吹管子,如今已經42歲了。
仔細看看他的管子,長16厘米,上粗下細,不同於中國傳統管子的上細下粗,正面7個孔,背面1個孔,每個孔同時能發出3個音,用力大小不同音高不同,粗的那端插了枚哨嘴,大約4厘米長,蘆葦做的。這麽小小的樂器能吹出什麽樣的聲音呢?您聽聽……
“演奏有壹定難度,靠氣流控制。這根管子有300多年了。”
“300多年了!”
“馬上斷代了,現青黃不接。”
“為什麽這麽說呢?”
“這裏面奧妙很深,不容易學。”
“管子是最難吹的,年簫月笛當下笙,三年管子不中聽……”
“年簫月笛當下笙,三年管子不中聽”,隊員說,”管子難學,三年還吹不成句呢。“難怪現新密只有兩個會吹這種管子的,難怪中國中央音樂學院管子專家胡子厚試試這種管子,也只能搖搖頭。
管子同祖傳的十八苗笙、笛子、簫、鼓、雲鑼、鐃、鈸等樂器配起來更具韻味,可惜紫竹做的同樣有300多年歷史的十八苗笙壞了,送到許多地方沒人會修,如今只有用現代十四孔笙來代替了。 “青黃不接了”,超化吹歌隊隊長宋俊忠說。
新密吹歌的行規很嚴,為了保持音樂的高雅,不能為婚喪嫁娶服務,只用於拜會朋友、參加祭祀典禮、廟會和娛樂。300多年來,吹歌隊始終恪守這項規矩,隊員們只能憑著自己的愛好,偶爾“玩玩”。
16個成員中,除了上了年紀的,每個人基本都有生意。吹管子的王國卿開了壹個汽車修理廠,大部分時間都泡在生意上。宋俊忠說,他們家是世家,費多大力氣他都會把吹歌傳下去,“好在小孫子喜歡這個,算是有了接班人。”
上了壹節課就請假來練習的宋星輝,抹了把臉上的汗,就鼓著腮幫子開始吹笙。
宋星輝7歲,是超化吹歌最小的樂手,學吹笙才半年多。
他很認真地看了看爺爺宋俊忠:“我是爺爺接班人,不能讓吹歌失傳了。”